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王馨珮:“挂村警长”的情与法
  ■ 通讯员 莫伦君 彭悦 记者 罗翔
  “文能热血代胭脂,武能桃花马上请长缨。”这是王馨珮同事对她的一致评价。
  2010年加入长顺县公安队伍的王馨珮,现在是一名“坐机关”的民警,也是长顺县公安局95名“挂村警长”中的普通一员。
  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22年5月,长顺县公安局“挂村警长”项目落地实施,“挂村警长”走村入户访民意、听民声,并组织群众代表、村干部召开警民议事会,与辖区群众零距离交流,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聚力群防群治工作。
  5月19日早上7点,按照长顺县公安局里“村村有警、周周见警”的目标,王馨珮当天要去挂帮村调解一起矛盾纠纷。
  花了半个小时将两个儿子安顿好后,她便向挂帮村的路上进发。哪里有个坡哪里有道坎,对于她来说,早已了然于胸。一路疾驰,不到一刻钟,她便来到了新民村村委会。
  今年以来,这已经是她第15次“进村了”,按照前一天和村干部、村警的约定,三方人马直奔当事人家,为确保不发生偏听偏信的情况,王馨珮提出对当事人秦四叔和秦五叔分开进行谈话,并通过对知情村民开展走访,进一步明确矛盾的责任方,掌握具体情况后再对矛盾纠纷进行有的放矢的调解。
  在社区民警和村警的从旁协助下,王馨珮从情、理、法三个方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并现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老百姓是最淳朴实在的,他们信赖你才会找到你,给你打电话,为他们跑跑腿、动动嘴皮子就能换回一家甚至多个家庭的和睦,且值得着呢。”她总是和同事们这样说。
  午时,王馨珮在村委会的食堂边吃饭边和村支书聊起了寨子里的事,支书口中那些七零八落鸡毛蒜皮的小事,她却听的很认真。
  “寨子里的张伯腿脚不好,无儿无女,独居,生活比较困难。”
  “李婶和王姨之前因为土地划界发生过口角。”
  “李大爷砍树的时候不小心压到了老张叔家的菜秧子。”
  …………
  “要抽时间去看看老人家。”
  “需从侧面询问双方当事人,隐患等级一颗星。”
  “同上,隐患等级两颗星……”
  诸如此类的一句话信息,她都记在了自己的挂村日志上,后面括弧里还用五角星标注了处理方法、隐患等级。
  时间慢慢地从指尖流走,已是下午。
  “今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王馨珮介绍,早前走访时,她听说村委会在为寨子里一名智力障碍患者办理社保卡的时候,发现该村民的身份证已经于2022年过期了,考虑到该村民为先天智力障碍患者,无法自行到办证大厅补办身份证,王馨珮决定特事特办,所以在出发前便联系了办证大厅的同事,上门为其采集信息办理身份证。
  “乖,看我这里有什么。”由于该村民智力发育不完全,虽然有着20多岁的身体,但却只有3、4岁的智力。王馨珮打开手机里的视频软件,一边吸引他的注意力,一边温柔地进行引导,同事借机为其拍证件照。
  半个时辰过后,伴随着同事的一声“好了!”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其实做群众工作,要真心实意地去帮助群众做实事,要把群众当自己的亲人,这样群众才会认可我们的工作。”王馨珮如是说道。
  返程时,王馨珮腕表上的指针指向18时20分,一路上她接了好几通电话,分别是丈夫对她人身安全的关切,是大儿子在等她回家吃饭,是小儿子一天没见妈妈后的撒娇……每一通电话,都是草草说几句就挂了。
  在当天的10余个小时中,王馨珮走访了社区群众5户,聆听群众的呼声、解决了群众的矛盾纠纷、为民办了实事,要不是暮色已至,百姓归家,她还要在村里待上些时辰。
  担任挂村警长一年以来,王馨珮共走访群众800余人次,为挂包社区群众解决问题困难8次,组织召开社区群众会议14次,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2起,到辖区开展防电信诈骗、防火防盗等宣传35次……
  有人问起她这一年以来的感受,她说:“以前是坐在办公室看同事们的接处警简报,那些用文字所描述出来的基层一线的点点滴滴自己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而现在自己能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生活圈,甚至走进群众的心里,这是坐在办公室里求而不得的。”
  截至目前,长顺县公安局的挂村警长们累计入户走访4560余人次,深入村(社区)召开警民议事会570余场次,警务联席会190余场次,排查各类风险隐患230余处,投放“防溺水救生杆”等为民服务实事好事20余件,协助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0余起,提供线索破案26起,为群众办实事330余件次。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