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贵州13校揽获24个奖项背后的故事
让更多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
■ 记者 赵中行 钱星星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庄严使命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3月30日,由教育部举办的“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公布,贵州13所高校揽获24个奖项。其中,由遵义师范学院创作的《青春奋斗,擘出乡村振兴最美蓝图》斩获本科组全国一等奖,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作的《以担当精神铸就青春底色》、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创作的《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根本密码:坚持人民至上》斩获高职组全国一等奖。
  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怎样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高校,了解他们不断提升育人效果、让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背后的故事。
  镜头回放一:
  优质课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8年全国两会时,一位身穿苗族服饰的女孩手拿竹编工艺杯讲述苗族竹编技艺,感觉这位来自乡村的女孩好‘潮’。”
  “她是贵州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为了让非遗‘潮’起来,杨昌芹先后到上海等地美术院校进修,回来后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竹编工艺中。”
  “我来自农村,为了让我出来念书,父母吃了很多苦。如果我再回到农村,他们会很难过的。”
  “回到乡村并不等同于只是吃苦和奉献,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也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
  2022年秋天,作为公开课《青春奋斗,擘出乡村振兴最美蓝图》创作团队的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梁嘉慧、杨红艳、叶晶晶、郭鹏,正在与指导老师讨论讲稿,“如何拟定课程的主线呢?”
  “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学生疑惑的回应。如果能用互动的方式展现学生的内心,也许更能打动学生。”公开课指导老师、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璐的话,让大家尤为在意。
  “互动式教学,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在讲授课程中动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谈起这次经历,梁嘉慧记忆深刻,视频公开课中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经过了创作团队的反复打磨。
  遵义赤水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有20万人从事与竹相关的产业活动。公开课中提到的“90后”竹编姑娘杨昌芹,以青年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答卷,2022年直接带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500余人增收致富。
  “通过讲身边人、说身边事这种方式,把青年担当的实际案例转化为思政课教材,能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从而自觉担当青春使命、逐梦乡村振兴。”周璐说。
  作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贵州省牵头高校,遵义师范学院近年来紧贴校园实际,挖掘文化资源,持续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
  “遵义师范学院约80%的学生来自农村,毕业后如果再回到农村,部分学生内心彷徨。有针对性地提炼问题并答疑解惑,能更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周璐说。
  【画外音】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应健: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应是观察认识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在授课时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故事回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成就出彩人生。
   镜头回放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正是一批敢于担当的中国青年,始终怀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在公开课《以担当精神铸就青春底色》中,由学生王红担任主讲人,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用革命先烈王若飞的故事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筑牢信仰担当。
  “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相较普通教室来说,沉浸式氛围更足、代入感更好。”王红说,生于贵州省安顺市的革命先烈王若飞在基地内有挂像和简介,当老师引用到他的故事时,同学们就会主动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在空间上拉近了距离。
  “要把思政课讲得‘有温度’,不只是老师向学生单向传送,也可以互换角色,学生讲、老师听、相互学,在互动交流中激发思想的火花、引起心灵的共鸣。”公开课指导老师、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老师马骊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政课春风化雨般浸润于学生心田。
  2021年12月,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向学生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遵循“教就是最好的学”的教学理论,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要求社团成员都参与到“教”的过程中,主导学习、实践全过程。同时,还通过组织比赛选拔、培养学生讲解员以及组织学生走进党员教育基地、职业技术文化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由学生负责讲解,让学生接受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职业文化教育。2022年选拔培养学生讲解员14人,开展党史讲解72场次,覆盖学生约5000人。
  “将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培养成讲解员,因其更加生活化、具体化,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马骊说。
  【画外音】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副主任张磊:新形势新要求下,思政课要壮大“教师”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展课堂半径,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巧妙结合,让思政课活起来,增强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
   镜头回放三:
  让理想信仰扎根心间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根本密码:坚持人民至上》公开课上,身穿布依族服饰的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罗均慈作为主讲人,与黄雯雯、康雪梅、李睿3位学子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方式,在一问一答间,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转化为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生动鲜活的案例、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里是兴义市易地扶贫跨县市安置区中规模最大的点,共承接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7482户33227人……”公开课伊始,就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拍摄技巧,展示了兴义市洒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居住区的学校、老年人日照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场景,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打开洞察社会、观照时代的“大视野”,触摸时代脉搏。
  谈起这次经历,罗均慈很有感触:“从主题到框架,从案例到表达,从小黑板到大屏幕,从思政课堂到生活实践,我们深入观察黔西南的改革创新实践,真切感受新时代黔西南的发展脉搏。”
  近年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厚植师生爱党、爱人民、爱国的“忠诚情怀”和涵育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学院“三全”育人创新实践的主线,通过党建引领、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教研驱动、人才培养,多点发力办好思政课。
  通过书记院长带头上思政课、师生同上思政课、大学生上思政课、思政课艺术考核等实践项目,让思政教研更有精度、深度和温度。
  此外,该学院还整合校内外资源,吸纳各专业领域教授加入,邀请职教名师、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走进课堂,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大道理”化为“小故事”,为青年学子上好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
  【画外音】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省级职教名师唐莉:思政课教师只有让信仰根植于心,才能遴选和创作故事、阐释和升华故事,以“真情”赋予故事内生动力,才能把重要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