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交流
标题导航
孟渴:护佑孩子成长的“暖心叔叔”
巡回法庭进校园 以案释法助成长
乡村少年宫 快乐篮球赛
萌娃走进消防队 变身“小小消防员”
贵州水职院:“会呼吸”的绿色低碳校园
校园变田园 农耕乐趣多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水职院:“会呼吸”的绿色低碳校园
■ 记者 杨情丽
小桥流水,青山环抱。走进位于清镇职教城的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水职院”),美丽宁静的校园环境会让人感受到家园般的温馨。
作为一座特色鲜明的高校,自建校以来,贵州水职院始终践行节水先行理念,寓水利科技于校园建设,从学院建筑外形、建筑色彩、道路命名到室外水体景观、学生洗浴洗漱中水收集系统、节水灌溉系统等设施,无不凸显水元素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让校园生活空间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学院荣获2022年全国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贵州省第一批“省级节水型单位”“贵州省节水教育基地”“绿色学校”等称号,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绿色低碳校园。
规划先行打造功能完备的海绵设施
漫步校园,学院人行道、车行道、广场、运动场由靓固彩色生态透水路面、级配碎石垫层、土石回填基层等多种透水材料组成,形成土石含水饱和的天然“地下水库”,地下水沿着原地形地貌自然坡度渗透到“乡愁湖”,这是“海绵校园”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校从设计建造时就考虑打造一个节能、环保、生态的校园。”贵州水职院勘察设计所办公室主任杜明松介绍,在校区建设前,这里有若干自然村寨,是人居与农耕混合的城乡接合部。如何既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又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功能,成为最初规划的一道难题。于是,学院规划初期就提出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海绵校园”。
“‘海绵校园’是一种环保建设理念,我们将原有的生态与校园人居环境有机融合,拥有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防洪灌溉等功能,打造小型湿地校园。同时,以湿地结构为规划结构,再嵌入建筑布局,最终形成独特的生态规划模式。”杜明松说,如今的校园,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犹如一个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让校园地面拥有如同“海绵”一样的吸水功能,实现雨水的自然迁移。
蓄排结合强化校园排水防涝体系
每当遇到雨量集中季节,国内多座城市常常出现内涝,开启“看海”防洪排涝系统。
“在南方建设海绵校园,靠透水材料、透水技术可缓解洪涝,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要保护好地表水系统,即湿地系统。”杜明松说,贵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129.25毫米,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通过透水路面渗透后仍有大量地表水。有的海绵校园建设青睐雨水花园,但如果不符合湿地功能要求,最终只会成为蚊蝇滋生之地,成为黑臭水体。因此,海绵校园的建设不仅要透水渗水,还必须综合统筹,形成有机整体。
为此,贵州水职院围绕水利类专业群实训教学、学院景观、思政教育为一体的梯级露天水体和人工河道形成的循环水系。校园道路植入海绵元素,雨水通过透水路面渗透到地下,经过回填的土石层过滤后渗透到校园北侧的乡愁湖,实现连续暴雨无积水,变成景观丰富的“海绵小游园”。
贵州水职院校园所有屋面雨水,通过管道收集至篮球场下4000立方米的下水池,通过泵站提至乡愁岭山顶调节池,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储存在山顶2000立方米的清水池中,用于绿化和卫生用水、水体景观补水。来自校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收集的雨水渗透到地下土石水回填层,经过土石过滤沿着原有地形坡度渗透到乡愁湖,水体景观水体和人工河道的水通过溢水口车行道地下管道排到乡愁湖。在乡愁湖右岸设置抽水泵房,对乡愁岭2000立方米的清水池进行补水。在学生宿舍设置两套上下水管道,一套将学生洗漱洗浴的废水收集到校园中水处理站,用抽水泵将处理后的清水提到学生宿舍屋顶,用于学生冲洗厕所;另一套管道是将学生宿舍厕所的污水收集至化粪池,化粪池的污水收集至校园外市政污水处理厂,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回收至校园中水处理站清水池,对冲洗厕所的水进行补充。整个学校形成了收集、处理、回用闭环系统。
生态修复构建安全的生态空间
生态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水职院以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着力优化校园内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各类公共绿地和绿色植物的搭配。为实现校园的绿色运行管理,建立健全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等绿色管理制度,在校园内设立环保宣传标牌、标语,利用LED屏等载体,为绿色校园的创建营造浓郁的氛围,并集中在山体护坡的绿化修复和水系构建上,修复校内山体护坡的绿化带,让足球场上方的坡地形成绿色坡度,保证安全的同时也体现了绿色生态和校园文化。
除了进行生态修复,学院还通过举办“贵州生态日”摄影展、“生态贵州”演讲情景剧比赛、“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让全校师生进一步树立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贵州省内唯一一家碳排放管理员职业能力建设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