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话柳
    “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清明时节,杨柳飘拂如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此,杨柳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含义宽泛意象丰富的代名词,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并赋予柳多重内涵。     柳是报春的使者。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把柳作为报春使者的形象借助笔端刻画得生动而美好,他在《宫中行乐八首》中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王维的《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一句,淡浓相间的色彩,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唤起了人们的直观感官,彰显了柳绿花红的和谐画面,让读者看到一片色彩斑斓的美好春光。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杨柳如烟,绿茵萋萋,尽显了春天亮丽的风采。这些由“柳”带来的深远的意境的诗词,不仅是描写春天的佳句,更表达了人们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柳是美好的再现。柳树有多种,而其中又以垂柳最美,最具代表性。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挑脸上胜春。”女子身腰如柳条柔软,喻称“柳腰”。韩层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篆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棉,又称“柳绵”。晏殊的《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词句。     柳是愿望的寄托。清明节前后,古人有在门上插柳,头戴柳环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关于清明节插柳戴柳之俗,传说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门要术》中所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因此,在我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柳是离别的代言。柳在古代是寄托别情的信物,是离别的代言。古人离别多折柳相送,因为“柳”与“留”谐音,故有挽留之意,而柳枝细软,则是表达了离人绵绵的情谊。《史书》记载:    “汉人送客至霸州,往往折柳送别。”更有诗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来表达依依惜别的离情。折柳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中,把折柳送别的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最经典的,当属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后来被谱上曲调,便是一咏三叹的《阳关三叠》。     柳是怀乡的寄语。柳树多种于房前屋后,也成为古代诗人怀念家乡的寄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道出了柳笛引发出诗人对故乡的牵挂之情。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西楼晚眺》中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摇曳的柳枝使作者借景怀乡,抒发离愁。     柳是品质的化身。柳的生命力顽强,柔中带刚,是美好品质的化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的诗句赞扬柳树顽强的生命力。陶渊明“不以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田园,在自家庭院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他用柳来明志,表达了自己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不屈服官场黑暗势力的高贵品质和铮铮的傲然铁骨。     柳是才女的象征。晋代才女谢道韫对柳怀有深情。《世说新语》记载,某年的一个下雪天,谢道韫的叔父,东晋的政治家谢安出了一道考题,让小辈对答。他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当场有人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像银白细盐自空中撒下)。”而七岁的侄女谢道韫则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似柳絮被风吹之纷纷扬扬)”。以柳絮喻雪,形神兼备。谢安叹服。谢道韫后来成为东晋女诗人,魏晋南北朝四大才女之一。后人称才女为“柳絮才”,就出于此典故。《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写林黛玉就用了“柳絮之才”的典故。     文人墨客笔下的柳,或柔媚多姿,或依依惜别,或怀乡念远,或明志高洁……那摇曳多姿的柳条,不仅赢得了古人的芳心,更俘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聂溪
“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清明时节,杨柳飘拂如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此,杨柳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含义宽泛意象丰富的代名词,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并赋予柳多重内涵。
柳是报春的使者。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把柳作为报春使者的形象借助笔端刻画得生动而美好,他在《宫中行乐八首》中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王维的《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一句,淡浓相间的色彩,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唤起了人们的直观感官,彰显了柳绿花红的和谐画面,让读者看到一片色彩斑斓的美好春光。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杨柳如烟,绿茵萋萋,尽显了春天亮丽的风采。这些由“柳”带来的深远的意境的诗词,不仅是描写春天的佳句,更表达了人们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柳是美好的再现。柳树有多种,而其中又以垂柳最美,最具代表性。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挑脸上胜春。”女子身腰如柳条柔软,喻称“柳腰”。韩层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篆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棉,又称“柳绵”。晏殊的《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词句。
柳是愿望的寄托。清明节前后,古人有在门上插柳,头戴柳环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关于清明节插柳戴柳之俗,传说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门要术》中所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因此,在我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柳是离别的代言。柳在古代是寄托别情的信物,是离别的代言。古人离别多折柳相送,因为“柳”与“留”谐音,故有挽留之意,而柳枝细软,则是表达了离人绵绵的情谊。《史书》记载:“汉人送客至霸州,往往折柳送别。”更有诗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来表达依依惜别的离情。折柳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中,把折柳送别的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最经典的,当属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后来被谱上曲调,便是一咏三叹的《阳关三叠》。
柳是怀乡的寄语。柳树多种于房前屋后,也成为古代诗人怀念家乡的寄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道出了柳笛引发出诗人对故乡的牵挂之情。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西楼晚眺》中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摇曳的柳枝使作者借景怀乡,抒发离愁。
柳是品质的化身。柳的生命力顽强,柔中带刚,是美好品质的化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的诗句赞扬柳树顽强的生命力。陶渊明“不以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田园,在自家庭院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他用柳来明志,表达了自己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不屈服官场黑暗势力的高贵品质和铮铮的傲然铁骨。
柳是才女的象征。晋代才女谢道韫对柳怀有深情。《世说新语》记载,某年的一个下雪天,谢道韫的叔父,东晋的政治家谢安出了一道考题,让小辈对答。他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当场有人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像银白细盐自空中撒下)。”而七岁的侄女谢道韫则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似柳絮被风吹之纷纷扬扬)”。以柳絮喻雪,形神兼备。谢安叹服。谢道韫后来成为东晋女诗人,魏晋南北朝四大才女之一。后人称才女为“柳絮才”,就出于此典故。《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曹雪芹写林黛玉就用了“柳絮之才”的典故。
文人墨客笔下的柳,或柔媚多姿,或依依惜别,或怀乡念远,或明志高洁……那摇曳多姿的柳条,不仅赢得了古人的芳心,更俘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