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交流
标题导航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需敲警钟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
唯有读书,不负春光
我的植物朋友——樱花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需敲警钟
■ 记者 杨情丽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牵动人心。
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聚焦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贾海洋建议:“规范互联网各类短视频平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用户强制开启青少年模式,最大范围地保护未成年人浏览适龄内容。”其目的都在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科技发展,短视频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少年中,受众非常广泛。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原因和表现比较复杂,需要人们予以更多关注和思考。
现象
网络用语频出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
“给我点点关注,带你们解锁更多姿势不迷路。”
“叫我大哥,以后我在学校罩着你。”
“你这个老六!”
“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
因为它看了视频不点赞!”
⋯⋯
这并非户外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记者近日在一家餐馆内见到的一幕: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几个六七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孩子对面若无其事地玩手机,似乎对这种事已见怪不怪。面对询问,她告诉记者,平时偶尔给孩子玩手机,寒暑假期间玩的时间会多一些,主要就是玩益智类游戏和看看短视频,从短视频中学到了一些“网络热梗”。“刚开始听到孩子说‘梗’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是没搞清楚来源又不知道从何教育、怎么制止。后面听习惯了,如果是正常的、无伤大雅的玩笑,大家当逗个乐没什么不好。”
由于当下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很容易接触到短视频,身边很多孩子沉迷其中,家长也无法做到实时管控。但在诸多短视频平台中,有一类是偏成人化的制作和表达,充斥在打着青少年科普旗号的视频中,譬如让许多家长深恶痛绝的“白雪公主和贝儿”系列,过早地把“美丑”“穷富”还有所谓的“绿茶”等一些概念,灌输给孩子。还有一类短视频错别字频出,让老师家长十分担心。
贵阳市某小学教师李玉告诉记者,在批改孩子作文时,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会把“垃圾桶”写成“辣鸡桶”“崩溃”写成“奔溃”“喜欢”写成“稀饭”,有时候和老师交流用“xswl”代替“笑死我了”。问了孩子才知道,原来是看了短视频的错别字成语还故意写错的。
“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短视频内容动作看一两遍就会了,如果成天看错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之后老师就很难纠正了。”李玉提醒到。
其实仔细观察时下火爆的短视频平台,不难发现,为方便网民观看,很多短视频都配了字幕。不过,一些短视频字幕从标题到内容,错别字频出,甚至短短十几个字的一句话里,就有两三个错别字。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智能互联网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于短视频的现象日益突出,诸多不当短视频在逐步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传递着不良的价值取向。根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65.6%的未成年人观看过短视频,其中20%的未成年人总是观看短视频。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成因
辨别能力较差观看视频容易跟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实中,有的青少年由于盲目模仿短视频的内容,引发了一些法律纠纷。
律师周亮就曾经接手过类似案件。他告诉记者,鉴于互联网领域的新颖性、创意性、快速性,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网络,但有些平台存在如表演恶俗、浮夸,传播不健康信息、危险动作,出格搞怪、偏激嘲讽、触碰法律底线等问题,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由于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安全意识淡薄,有些青少年在观看网络短视频的时候容易跟风。例如,模仿高危动作、恶意搞怪等,不仅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他人造成人身损害。”周亮说。
在周亮接手的一起案件中,一个孩子看到网络平台上未成年姐姐用凳子整蛊妹妹的视频,就模仿恶搞,导致自己的弟弟摔伤。
“家长委托我与短视频平台交涉,所幸弟弟受伤不严重。在交涉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及时删除了有关视频,并愿意赔付所有医疗费,后来家长选择和解此事。”周亮说。
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视频?原因显然不仅仅是“短视频好看”。中国防灾协会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小组指出: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乐趣,无偿满足青少年娱乐、信息、社会需求,是短视频让未成年人着迷的“诀窍”。
“作为一种媒体形式,短视频的这些特征并不是‘原罪’,也不一定会导致成瘾。然而,如果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其他能在各个方面与之竞争的精神生活方式,他们自然很容易在短视频中陷入越来越深的境地。”金沙县岚头镇中心学校校长刘明星说,对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而言,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导向正确、有意义有价值的短视频,可以让人获取知识、受到教育,而内容消极的短视频很容易让未成年人沉迷于低级快乐,进而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建议
升级防沉迷系统落实各方监管职责
2019年6月,国家网信办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全面推广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4位数字密码。系统还将试点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记者注意到,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都会受到限制。例如,每天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晚上10点开始到早上6点之前都无法使用;无法开启直播与同城浏览页面;无法进行充值、提现、打赏等一系列操作。
但有的APP卸载后重新安装,就可以恢复正常模式使用,也不再出现弹窗提示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
“单凭一个系统设置,很难彻底消除青少年对短视频的依赖。”刘明星说,短视频以及各种网络娱乐方式,已经紧密地伴随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任何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性手段辅助,都难以消除这种行为习惯,因此社会、家长、平台几方要打配合战,责任共担。
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小车河派出所巡逻中队长孟渴认为,当前的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平台+家长”的监管制度,将开启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的权限完全交至家长手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沉迷机制的实际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是一种国家义务,应当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监管责任。例如应当通过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视频平台实行普遍的实名认证机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手段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然后对未成年人强制开启网络监管模式。”孟渴说,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种短视频直播APP应给青少年更多人文关怀,开发更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程和活动;社会组织和学校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帮助,指导家长多与青少年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企业应当积极承担起青少年保护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沉迷系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