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要扎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责任藩篱”
■ 江德斌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日益严重,且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有关研究报告,62.5%的未成年人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小时,其中超过15小时的有8%……随之而来的,则是孩子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心理疾患滋生、家庭矛盾冲突激化、暴力犯罪事件增长等社会问题,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诸多游戏上手快,玩家稍微努力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荣誉感,让人欲罢不能。而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喜欢体验新鲜事物,很容易沉迷网游,产生网瘾,影响个人成长。
  2018年6月19日,网络游戏成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为精神病。研究表明,游戏成瘾的患病率约为27.5%,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
  基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防范过度沉迷网游,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等。从实践操作来看,通过采用人脸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开通未保服务专线、建立家长监护平台、严格执行时长时段要求等,未成年人玩网游的现象有所改善,据游戏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在“830新规”实施后,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和消费流水大幅下降。
  但是,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并不完美,存在技术和管理漏洞。未成年人玩家通过使用家长账号玩游戏、用父母身份信息解除防沉迷、租用成年人账号等方式,可以轻松绕开防沉迷系统,令系统威力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家长、网游运营方、电商平台、监管部门等各方均需要承担起应有责任,齐抓共管,堵住系统各环节的漏洞,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长要以身作则,履行监护责任,积极配合学校、监管部门、平台,限制孩子玩手机时间,不能用自己的身份替孩子登录游戏、验证身份,给孩子延长游戏时间,以免造成防沉迷系统在家庭端“失守”。网游运营方需加强技术防护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提高用户身份鉴别水平,对疑似利用他人账号登录、频繁变换IP地址等异常行为,及时验证身份,一旦证实即可永久封号,阻断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租用账号的路径。监管部门应遵循“零容忍”的态度,采取高压打击政策,对“租售成人网游账号”“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系统”等涉案者予以严厉惩处,对成人实名账号采取全网监管,如有违规租售行为,可对违规用户施以信用惩戒,禁止在一定年限内注册游戏账号等措施。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各种电子产品全面普及,未成年人已是网络“原住民”的社会环境下,完全阻隔未成年人接触网游不现实。正所谓堵不如疏,可以考虑适当放开,实施网游分级制度,让未成年人规范有序地玩游戏,推动游戏产业分类分级发展。
  可成立一个独立的网游分级机构,由行业专家、学者、家长代表、未成年人代表等组成,负责对网游进行分级评定,并监督分级制度的执行。游戏厂商按照分级评定标准,在游戏内显著位置标明等级。监管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分级制的监管,严格执法,对于违反分级制度和防沉迷规定的游戏企业及时进行处罚和整改。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