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综合
第03版:基层 一线
第04版:区域 行业
第05版:消防周刊
第06版:消防周刊
第07版:学思践悟
第08版: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浅谈如何高质量做强做优党刊重大主题宣传
融媒体时代法治报道创新路径探析
电影评论与法治新闻评论的区别和联系浅析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媒体时代法治报道创新路径探析
——以民法典普法宣传获奖作品为例
■ 黄莎莎
摘要: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法的生命在于实施。普及和推广民法典,媒体责无旁贷。本文以荣获2020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中与民法典普法宣传相关的报道为例,探究在媒体融合时代,如何优化法治新闻宣传报道,真正让法治报道入耳入眼更入心入脑,守护人们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民法典;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融媒体融合创新
7编、1260条、10万多字,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是党中央批准的新闻作品评选表彰项目,是全国政法领域最高新闻奖,由中央政法委主办,每年评选一次。其获奖作品在重要性、创新性方面具有代表意义,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标杆作用。①
入选2020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的120件作品中,涉及民法典的有8条,分别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刊播的《民法典明年正式实施》(电视组合报道)、澎湃新闻APP刊播的《50个问答,看<民法典>如何守护你一生》(融媒体融合创新)、CCTV中国经济大讲堂头条号刊播的《@所有人,民法典来啦!》(网络专题)、CCTV今日说法微博刊播的《民法典vlog》(融媒体融合创新)、光明日报刊发的《问答民法典·以案说法》(报刊系列报道)、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的《民法典全文公布!江湖路远,少侠请随身携带!》(融媒体融合创新)、河北法制报社微信公众号刊播的《请在未成年人陪同下观看<民法典>》(融媒体融合创新)、南方都市报刊发的《每个字都值得细看》(融媒体融合创新)。本文拟针对这些作品,从新闻内容、表达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入手,尝试分析新时代法治报道的新做法、新实践:
一、优化表达方式,让民法典入耳入眼
民法典作为一部法律规范、语言文字具有简洁、概括、抽象、凝练的特点,易使部分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容易理解法理内容。这就对民法典的宣传传播形式提出更高要求。
从入选2020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中涉及民法典的作品来看,融媒体融合创新作品4件,占该类获奖作品总数的50%。同时,作品传播覆盖报、网、微、端、屏等多元传播渠道。
1.长图、漫画、H5、vlog齐上阵,讲好法治故事,提升法治新闻吸引力
融媒体时代,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与信息获取手段发生了质的转变,现代人更愿意看短篇文字、喜欢动画、图片、短视频等传播形式,同时,大众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工具也由报纸等传统媒体转变为智能手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6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9.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同时,《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也表明,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10分钟。②可以发现,现代社会,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受众更广、接受度更高,更有助于走进千家万户,传播于田间地头。同时,短视频可以表达出图像和文字难以表达的内容,如几千字的文字和数张图片,可能一分钟的短视频就能呈现出来,短视频具有“一频胜千图”的效果。
如,《今日说法》推出的“民法典Vlog”系列短视频,脑洞大开,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生动活泼的表现风格,创作了高空抛下的鸡蛋砸伤了李一一,找不到肇事者,李一一的伤由谁负责?李二二乘坐高铁,被人霸座,沟通无效,该怎么办?过马路时,李三三被闯红灯的小轿车撞倒,赔偿责任怎么承担?……通过一分多钟的短视频为读者花式解读民法典。
再如,河北法制报制作的《请在未成年人陪同下观看民法典》的动画短片,通过巧妙设置,将民法典条款与唐僧取经的故事结合,套用牛魔王、铁扇公主、红孩儿、孙悟空、猪八戒等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人物形象,在时长2分12秒的节目中介绍了婚内单方举债如何偿还、遗嘱的有效形式、高空抛物的责任三个法律条款。采用动画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和丰富内涵。
2.传播渠道“扩面”,更符合融媒体时代大众群体的新闻接受习惯
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如声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并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多样化的渠道进行全方位传播。③从获奖作品来看,8条作品仅有2条是通过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介传播,而更多使用了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渠道广泛传播。如,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的《每个字都值得细看》,阅读量达10万+,并引起读者的热烈讨论及肯定,评论里有人留言“法律越来越健全了!”“双手双脚,期待民法典”及“生动形象,让普法走进百姓家,好样的”“这篇报道确实用心,通俗易懂,小孩子都可以秒懂涨知识,赞!”又如澎湃新闻以H5的形式制作的《50个问答,看<民法典>如何守护你一生》,丰富的法理内容通过识别海报中的二维码即可查看,也利于读者随手分享传播。
二、题材贴近生活,让民法典入心入脑
如何使民法典“典”亮群众美好生活、“典”燃人们法治信仰。通过分析获奖作品,可以发现具有以下特征:
1.新闻报道接地气、法治意识入人心。在普法中真正重视群众的法治需求,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普法宣传的重点,从而推动民法典实施。如澎湃新闻APP制作的《50个问答,看<民法典>如何守护你一生》。作品围绕民法典涉及的生命健康、个人隐私、财产安全、生活幸福等方面的常见问题,按照“人生之初”“成年之后”“成家置业”“养老继承”四个部分,采用问答的形式,将枯燥严谨的法律条款,言简意赅的介绍给读者了解。其中提到的,网购商品用快递送达,商品在快递途中、签收之前损毁的风险谁承担?小兰租房期间,房东把房子卖了,小兰与原房东的租赁合同还有效吗?小区公共电梯内贴广告的收入,属于谁?这些法律问题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会可能会遇到或碰到的,遇到此类问题,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这50个问答,有助于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2.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更显效果。如何将民法典的法理人情娓娓道来,让公平公正更加可触可感?光明日报推出《问答民法典·以案说法》专栏,把民法典这一鸿篇巨制“掰开揉碎”,通过生动的典型案例和深入浅出的专家解读,将教育领域、互联网时代新型法律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一一解析。如退课不退费,只能认栽吗;“熊孩子”打赏主播上百万,钱能要回吗;海外旅行泡汤,团费能退吗等等。一问“小”案例连着“大”民生,通过故事化、情景式讲述,回应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司法关切,助推民法典走进群众心中。
三、融媒体时代法治报道创新路径
(一)坚持内容为王,优化表达方式。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的采编播发生巨大变化,但是新闻作为内容产品的本质没有变,优质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法治类新闻媒体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就应将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将“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将“我们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同时,法治新闻在体现新闻“法治”内涵的同时,还应“内外兼修”,注意报道方式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短视频、H5、长图等表达方式,让受众通过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的新闻报道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提升法治素养,提高业务能力。作为法治新闻报道记者,一方面除了具备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另一方面要加强全媒体技能学习,不断升级全媒体采写编拍播剪的“十八般武艺”。即除了继续提升采访、写作、编辑能力,还应掌握一定的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新技术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创造出更丰满、更立体、更生动的新闻报道。
(三)增强用户意识,丰富传播渠道。融媒体时代,公众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而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统媒体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重视受众的二次传播,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普法格局。另一方面,媒体在生产优质内容的同时,还要创新传播方式,打通“报、网、端、微、屏”,以及统筹好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多种平台资源,实现新闻传播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真正实现“人在哪里,法治宣传就到哪里”。
结语
承担普法社会责任是媒体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在融媒体时代,法治报道应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内容形式,提升报道吸引力与趣味性,将法治理念传播深入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徐海星.融媒体时代的政法新闻报道创新【N】.法制生活报,2021-9-23(3)
②王大鹏.用短视频助力新科普【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10/21/35249372.html.2021-10-21
③钱红青.做好融媒体时代党报深度报道【J】.社会主义论坛,2021(6):56-5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