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法治温度
——安顺为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注入坚实法治动能
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司法分局靠前服务,为游客解答法律咨询。

检察官到“蜂糖李”种植区开展跟进监督工作。

民警在景区为游客提供指引服务。

黄果树景区法官工作室揭牌仪式。

  ■ 记者 范良丽 张永霞
  法治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底气,更是让“诗与远方”从“流量”变“留量”的关键保障。
  “十四五”以来,安顺市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核心,推动一流旅游城市和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市委政法委统筹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系统协同发力,以司法前移、公益守护、警务护航、法治保障构建全链条旅游治理体系。
  从纠纷就地化解到生态源头保护,从市场秩序整治到制度体系完善,法治力量渗透旅游发展各环节,让游客感受“安心而来、舒心而返”的旅途体验,为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注入坚实法治动能,让瀑乡山水与法治温度相得益彰。
  司法前移 化解纠纷在萌芽
  水雾漫卷,瀑声如雷。今年“五一”假期,黄果树瀑布景区迎来56.69万人次游客,创下2.52亿元旅游收入的亮眼成绩。然而,人流涌动的背后,旅游纠纷“异地、短时、流动”的治理难题也随之凸显。
  “游客来一趟不容易,总不能让小纠纷扫了兴,更不能让维权难毁了景区口碑。”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人民法院黄果树环保法庭副院长余婉萍的话,道出了景区治理的关键。如今,景区里的法官工作室正以“司法前移”的姿态,用速度与温度破解纠纷困局,为这张贵州旅游名片筑牢法治屏障。
  假期里的一场小风波,正是司法前移效能的生动体现。
  今年“五一”期间,景区入口处,刚按下快门的游客李某不慎撞到张某,一声脆响后,张某的眼镜摔在石阶上,镜片碎裂。张某随即要求李某赔偿眼镜损失,李某则认为张某自己没留意,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双方互不相让、发生激烈争吵。
  “别着急,前面就是法官工作室,咱们找专业人评理去!”考虑到案件涉及侵权责任纠纷,景区工作人员随即将二人带到前方不远处的法官工作室。
  接到案件后,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的法官第一时间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案件事实,考虑到双方情绪比较激动,法官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一方面安抚张某情绪,耐心倾听其眼镜被损坏的委屈;另一方面引导李某,使其认识到,作为张某眼镜损害的侵权责任人,若在法庭的调解下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化解矛盾纠纷,他还能及时享受快乐旅途。在稳定双方情绪后,法官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最后,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李某认识到自己在事件中的不当之处,主动向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张某需要更换、修理眼镜的600元;张某接受道歉,不再追究李某的法律责任,双方握手言和。
  从争执不下到冰释前嫌,全程仅用3小时,一场可能影响景区口碑的纠纷,在景区内就得到了圆满化解。这正是法官工作室“纠纷发生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生动实践。
  “化解纠纷是‘事后补救’,源头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余婉萍介绍,法官工作室的作用不止于现场调解。平日里,干警们会走进景区商铺,发放普法手册,向经营者讲解诚信经营、服务规范的法律要求;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法官们会深入景区,向游客进行面对面的普法宣传,提升游客的法律意识,从而起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积极效果。
  山水之间,司法护航。如今,镇宁法院已构建起“特色法庭+假日法庭+线上法庭”的一体化服务格局,优化解纷资源配置,实现旅游纠纷“快立、快审、快结”,有效维护了游客的合法权益和景区的良好秩序,让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公益守护 绘就旅游新图景
  “安心而来,舒心而返”,这是游客对旅游城市的期许,更是安顺检察公益诉讼的发力方向。“十四五”以来,安顺市人民检察院紧扣“两城三基地”战略部署,在生态保护、安全保障、服务提升领域精准发力,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15件,以法治力量为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黄果树瀑布的碧水流淌间,藏着公益诉讼的生态守护密码。为筑牢两江流域生态屏障,检察干警循着“一城三核四区五带”发展思路,深入景区周边、河湖沿岸开展专项监督。在矿山修复现场,曾经裸露的山体如今已补种2.6万株林木,173.35亩复绿面积让荒山重披绿装;在河湖岸边,334吨固体废物、生活垃圾被清理殆尽,18600尾鱼苗增殖放流,让水域重现生机。通过86件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3家污染企业、养殖场被关停整治,180亩林地、耕地、水域得以恢复,72.7万元生态治理恢复费用足额追偿,让黄果树、龙宫、屯堡、格凸河等优质旅游资源永葆靓丽底色。
  旅游安全是底线,更是生命线。
  “这些灭火器压力不足,电梯未按期检测,必须立即整改!”在景区民宿、网红餐饮店,检察干警仔细检查燃气管道、消防设施。针对121家餐饮住宿场所、46处人员密集场所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检察机关督促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28个问题逐一销号。在旅游沿线的公路上,受损护栏、坑洼路面同样牵动着检察干警的心,通过专项监督,交通运输部门及时修复12处隐患路段,让游客的出行之路更顺畅、更安全。
  优质服务是旅游的灵魂。在镇宁蜂糖李种植基地,检察干警现场查看农残检测记录,督促职能部门落实“十条保护措施”。如今,4个核心种植乡镇的14家生产主体,累计开展农残检测89批次,1.3万余张附有追溯码的承诺达标合格证,让“镇宁蜂糖李”“安顺金刺梨”等土特产吃得放心。在高铁站、景区入口,无障碍坡道、爱心卫生间等30处设施完成升级改造,曾经“有没有”的基础保障,如今正向“好不好”的品质服务转变,让特殊群体也能轻松畅游瀑乡。
  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处问题的整改,都是对“游客至上”理念的践行。安顺检察机关正以公益诉讼为纽带,串联起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让安顺的山更青、水更绿、行更安。
   警务护航 点亮平安出行路
  “孩子找到了!”近日,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内,辅警小金刚挂断监控调取电话,就领着盯着雪糕发呆的小家伙回到母亲身边,焦急的哭声瞬间化作哽咽的道谢。不远处,巡逻民警正蹲身为划伤脚掌的游客消毒包扎,小心翼翼搀扶着游客向医务室走去——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安顺景区随处可见。
  作为“最美瀑乡”核心地标,黄果树景区旺季日均客流达4万至5万人次。2024年景区治安派出所提档升级后,“潮汐式”警力调度应声落地:清晨6点半到深夜10点半,民警们化身“活地图”“快反队”,跟着警情走、围着游客转。2025年,黄果树公安累计提供咨询2.8万余次,救助游客700余次,调解纠纷82起,找回失物473件,挽回损失100万余元,15面锦旗、4封感谢信见证着游客的认可。
  安顺城区儒林路、顾府街网红街区同样暖意融融。2024年除夕至正月初九,百万游客涌入打卡,演唱会、焰火晚会接连上演,却实现“零投诉、零刑案”。交警疏堵保畅、特警巡逻防控、机关警力下沉,近百名民警联勤联动,让游客在烟火气中安心畅游。
  从阳春三月“赏花季”到夏无高温“避暑季”,从积淀600多年人文历史的屯堡到“横竖都是第一”的花江峡谷特大桥,加上啤酒节、音乐节、半程马拉松赛、跳伞、攀岩等文体活动,安顺全域全季皆可游。对此,安顺公安深耕旅游警务,以游客“食之爽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为目标,让平安成为旅游最硬底色。
  “十四五”期间,安顺公安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为支撑,深耕“八大警务”,不断提质增效以进促稳,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既做游客身边的“守护者”,又当发展路上的“护航员”。这抹“最美警色”,让旅游城市名片更鲜亮,为营商环境添底色,让平安安顺的口碑越传越远。
  跨省解纷 温情守护暖人心
  “没想到拖了快一年的事,在黄果树司法所的帮助下这么快就解决了,真的特别感谢他们!”近日,四川游客资女士在黄果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现场,手持赔偿协议激动不已。这起历时近一年、涉及跨省涉旅的重大意外伤害赔偿纠纷,经司法所专业调处圆满化解,资女士获赔69万元,压在她心头的“大石头”终于稳稳落地。
  时间回到2024年8月20日,资女士赴黄果树景区游玩,在黄果树收费站处理ETC识别异常时,意外被车道自动抬杆装置带倒,后脑着地受伤。“醒来后既担心身体恢复,更发愁治疗费用、误工费等后续问题。”资女士回忆,受伤后她多次与涉事公司协商赔偿,但双方在误工费计算标准、伤残赔偿金额等关键问题上始终僵持不下。“我家在四川,来回奔波既不便又伤身,看着纠纷毫无进展,心里急得像火烧。”
  协商陷入僵局之际,资女士在他人建议下,与涉事企业共同向黄果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接到申请后,黄果树司法所精准把握此案“跨省、涉旅、多方主体、高标的额”的复杂属性,迅速制定针对性调解方案。
  “调解员范所长特别负责,起初没急着安排见面,而是反复电话、微信沟通,详细询问我的治疗进度和家庭情况,格外体谅我作为外地游客的难处。”资女士感慨,为减少她往返奔波,调解员提前加班打磨《调解协议书》草案,逐字逐句与双方代理人核对赔偿细节。
  调解当日,从身份信息核实、调解纪律宣读,到全程执法记录仪录音录像,规范严谨的流程让资女士倍感安心。“调解员既顾及我受伤后的实际损失,也理解企业的合规诉求,不偏不倚站在公平立场,帮我们把每一笔赔偿费用算得明明白白。”当听到69万元赔偿总额确定,且两家涉事公司明确了各自赔偿金额和履行期限时,资女士悬了近一年的心终于放下。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规避了诉讼的漫长周期和高额成本,更以“案结事了人和”的成效,彰显了安顺司法行政系统“司法为民”的初心。作为《旅游纠纷“菜单服务、多元联动、系统治理”调解工作法》的又一实践成果,该案为同类跨省涉旅人身损害纠纷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既优化了黄果树旅游区的法治环境,更让“平安旅游”的保障愈发坚实,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山水之间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