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点
标题导航
从“鼓楼议事”到“说事小院”
图说新闻
2025贵州监狱系统越野跑举办
黔南州政法系统:为民解忧不停步 守护平安暖万家
发行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鼓楼议事”到“说事小院”
——我省以现代治理敦风化俗一线观察
■记者 晏惠轩
初冬,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薄雾缭绕。信团鼓楼下,村民们围坐成圈,一场关于村寨消防设施更新的议事会正在进行。
“我们侗族有句老话:‘大事小事鼓楼议,百家心事百家解’。鼓楼是侗族群众议事的传统场所。如今,‘鼓楼议事’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说,通过充分发挥传统议事方式与现代网格管理相结合的优势,村里九成以上的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就能化解。
在我省,类似的乡村治理创新举措并非个例。院坝协商、乡规民约、“农家说事小院”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传统治理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黔桂交界处的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这个“一村跨两省”的侗族村寨,过去因行政归属不同,曾是治理盲区。
“你管我不服,我管你不听。”回忆起过去的治理困境,登晒村党总支书记杨洁感慨。2011年,经贵州黎平、广西三江两县协商批准,建立黔桂登晒村联合党支部,2020年又成立联合党总支,通过党建引领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在联合党总支带领下,干部办事一碗水端平,群众有事共商共议。”杨洁说,如今的登晒村已成为边界和谐、民族团结的典范。
我省还积极探索“农家说事小院”等治理新载体。在盘州市柏果镇红旗社区,每到彝族火把节前,村民们便会围坐在农家小院里,你一言我一语,共商节日盛事。“我们选了村里三处宽敞、集中的院落作为固定说事点,每月定期开展两次集中说事、一次上门听事,确保群众声音传得进、听得见、落得实。”村党支部书记赵定方介绍。
盘州市按照“因地制宜、便民利民、不增负担”的原则,依托村组网格、农户院坝、活动广场等群众日常聚集地,科学布设“农家说事小院”937个。驻村干部、村“两委”、党员骨干通过上门“听事”、田间“摆龙门阵”、微信群线上“说事”等多种形式,打破时空界限,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一收集、逐一化解。
“现在村里有地方说事,干部会上门听事,烦心事有人管,揪心事有人理,这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平台!”盘州市红旗社区村民李小高由衷赞叹。
“以前办白事怕烟档次低了丢面子,硬着头皮也得撑,现在统一用16元以下的烟,办事不失礼,一场下来能省四五千块钱,这笔钱留着给娃交学费、改善生活多实在。”近日,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启化村村民陈白举说起村里的白事新规矩,脸上堆着微笑。
在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山村,村民令狐萍家办婚宴时,提前15天主动向村委会报备,并积极响应“无酒宴席”倡议,以清茶、鲜榨果汁替代传统酒水,让喜宴既保留传统礼俗又焕发文明新风。
“红白喜事本质上是人情的体现,寄托着亲朋对‘新人’的祝福和对‘故人’的追忆。然而,这些传递美好、寄托哀思的礼俗却在逐渐‘变味’,群众也深表反感。”青山镇副镇长张良凤说。2023年起,青山镇以营山村为试点,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家族会等形式,多角度宣传酒席用酒的弊病,广泛征求群众建议,形成“无酒也成席”的共识,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
为推动新规落地,营山村推荐村民小组长兼任组内红白事“总管”。“刚开始的时候有点难度,外面来的亲戚有好些会开口要酒。后来,我们干脆在宴席期间写一张不提供酒水的告知书,大家慢慢就形成习惯了。”营山村红白事“总管”吕永进说。
全省各地还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红黑榜”等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册亨县制定《关于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试行)》,秧佑村经集体商议约定,婚嫁、丧葬等送礼不相互攀比;黔南州平塘县推行“村民动议、村委商议、乡镇决议”三议工作法,创新“红黑榜积分制”管理制度,表彰文明家庭。
开阳县龙广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蜿蜒的村道旁绿树葱郁。龙广村党支部书记陶大模向记者坦言,过去村里滥办酒席现象严重,“一个村民家一年需要在吃酒席上花少则一万多元,多则七八万元。”
2021年底贵阳市推行“五治”工作,龙广村借此东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村里不仅制定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规矩,还创新推出“邻里互助簿”,倡导村民办酒席不再收送礼金,而是以米面肉菜等实物互相支援。
龙广村黄启军在为父亲办丧事时,率先践行新规:不收礼金,村民出物出力即可。村民冯开国是这次丧礼上的记账员,他说:“记这样的礼单还是第一次,一笔现金都没有,大家都不再拿礼金来攀比,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送,每一笔都饱含着乡亲们的情谊。”
这一转变迅速在村里传开。为了进一步规范互助行为,村里还成立了“邻里互助社”,大家自愿加入,约定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等大事,社员们便一起出力帮忙,或提供物资支持。渐渐地,村里的酒席风气焕然一新——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的淳朴乡风。
如今的龙广村,卸下“人情债”的包袱后,开始轻装前行。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日益改善的文明乡风,村里发展起旅居经济。村民姚红芬经营的“朴宿民宿”去年7月开业,短短四个月就收入十三四万元。“现在村里不滥办酒席了,文明新风吹来,营商环境也好了。”陶大模说。
从苗岭侗寨到乌蒙山区,从鼓楼议事到农家说事,贵州正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