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审判现场。 ■记者 陈景雄
“中国凉都”六盘水,因煤而兴,因矿而立。眼下,这座资源型城市正以“富矿精开”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如何用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成为这座工业重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六盘水市法院系统紧扣“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持续提升审判质效与司法公信力。今年1至9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4万余件,审执结近7万件,同比分别增长58.83%和55.27%。18项案件质量指标全部达标,其中9项指标位居全省首位。数据背后,是法院以司法服务实效助推“富矿精开”的生动实践。
预重整机制跑出“加速度”
今年5月,六盘水中院受理水城区某矿业公司破产重整申请。与以往不同,该案引入“预重整”机制——在司法程序启动前,临时管理人就介入债务化解,协调职工欠薪、地灾补偿等群体性问题。
“以前要等几个月才能正式重整,现在前期都谈好了,流程快多了。”一位债权人代表说。
最终,法院仅用49天即审结批准重整方案,远低于传统程序所需的6至9个月。
重整提速,让企业重燃生机。该矿业公司恢复生产后,释放产能60万吨,630余名职工稳定就业,152户群众拿到补偿款2200万余元。
这是六盘水市法院系统服务“富矿精开”的一个缩影。为保障煤矿资源有序开发,法院出台《落实服务和保障“富矿精开”工作的实施方案》,以破产审判的“重生”功能为抓手,成功盘活富新煤矿、小牛煤矿等12处煤矿,释放产能高达450万吨。
盘活资源,更要规范秩序。针对采矿权挂靠等难题,法院创新运用“采矿权剥离法”破解难题,获最高法、省高院肯定。针对涉矿企业财产保全“易保难活”的问题,探索“保全听证+信用承诺”机制,帮助3家具备偿债能力的企业主动履行债务1393万余元,实现司法柔性与市场活力的双赢。
绿色司法筑牢生态底线
“富矿精开”,不仅要“开得精”,更要“开得绿”。六盘水市法院系统把生态保护贯穿司法全过程,通过创新制度、完善机制,织密绿色司法防护网。
水城区曾有某煤矿因排放废水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快速有效修复?法院在案件处理中,首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支付令制度,有效督促企业及时履行生态修复责任,被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动态》刊载,并入选贵州省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在贵州、云南两省生态环境部门与宏盛焦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案中,法院依法予以确认,为跨区域“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提供了范本,该案成功入选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为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全市法院联合行政、企业等多方,设立7个法官工作站,深入矿区、园区,提供“上门式”司法服务。至今,协同化解纠纷641起,调解并司法确认案件29件,防止了矛盾激化。
目前,“法院+N”的源头治理格局,正向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延伸。今年1至9月,六盘水市法院系统积极为社会治理“靶向开方”,制发司法建议书13份,采纳率达92%以上。并向相关部门推送风险预警信息3255条,努力把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司法护航坚定市场信心
在六盘水,一瓶刺梨果汁也能折射出司法护航的温度。
贵州某食品公司旗下的“天刺力黄罐刺梨饮料”市场知名度较高,却遭遇“山寨”困扰——云南某食品公司与贵州某饮品公司合作,生产出包装装潢高度近似的“刺力源”饮料,并在同一市场销售。
2024年,贵州某食品公司将对方诉至法院。面对“取证难”“认定难”,六盘水中院依法调取市场监管部门调查笔录作为证据,最终判决被告构成不正当竞争,责令停止侵权并赔偿18万元。这起案件成为“司法+行政”协同保护知识产权的典型。
法治的温度,还体现在减轻企业诉累、优化服务流程上。1至9月,六盘水市法院系统审结涉企案件8742件,减免诉讼费411万元,为经济困难企业“减负”。同时,推进线上缴退费3.6万余笔,金额达1.07亿元;整治违规查扣冻案件7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在破产审判中,法院既做“清道夫”,也当“拯救者”。通过审结24件破产清算和重整案件,促使六枝特区某建筑公司转入破产和解程序,化解了三年未解的执行僵局,让停滞资产重新流动。
从企业重整的“加速度”,到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从知识产权的“协同保护”,到源头治理的“前端解纷”,六盘水市法院系统的实践,正在为这座资源型城市积蓄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动能”。
在“富矿精开”的征程上,法治正以看得见的公正、感受得到的效率,护航凉都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为建设更具活力的“中国凉都”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