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印江检察院:“三色”教育铸忠诚 “党建+N”绘新景
  ■记者 冉龙飞 姚强
  在武陵山脉深处的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有这样一支检察队伍:他们以“党旗红”校准政治方向,以“检察蓝”践行法律使命,以“印江绿”守护民生福祉。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深耕“党建+N”融合发展路径,将“三色”教育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让红色基因、法治力量与生态理念在黔东北大地落地生根。
  “三色”铸魂 激活检察队伍“红色引擎”
  “每片‘红’都是忠诚底色,每抹‘蓝’都是专业底气,每点‘绿’都是为民初心。”在印江检察院“党课+业务大比武”现场,党员干警龙洋林的发言引发共鸣。这是该院开展“三色”教育的生动缩影。
  为筑牢队伍根基,印江检察院创新推出“红色铸魂、蓝色强能、绿色为民”教育体系。通过组织党员干警赴木黄会师纪念馆、困牛山战斗遗址、木根坡红色教育基地、遵义会议会址等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在“透过业务看政治讲忠诚”活动中淬炼初心,与乡镇、村党支部开展联建活动践行使命,让“心中有三色”成为全体干警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主题党日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把政治要求转化为办案能力的过程。”该院党支部书记介绍,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干警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先后有多名党员获评市县先进个人。
  普法润心 党建引领织密治理法网
  “同学,遇到校园欺凌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这不是软弱,是懂得保护自己。”在印江一中操场上,法治副校长、党员干警代丽娜为学生们讲解自我保护知识。这是印江检察院“党建+法治宣传”的常态化场景。
  印江检察院坚持“谁执法谁普法”,以党员先锋岗为依托,构建“四维普法”格局。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案例+普法”图文300余期,借助本地媒体解读民法典新规,让法治知识“触手可及”;线下,12名党员干警化身法治副校长,2023年以来开展“送法进校园”33次,覆盖师生近4万人次。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宪法宣传日等节点,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村寨、企业开展宣传40余次,发放资料1.5万余份,接待群众咨询近1000人次,让法治力量浸润人心。
  “以前不懂的法律问题,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问明白,检察官讲得太实在了。”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居民陈大妈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
   公益诉讼 检察蓝守护绿水青山
  “曾经被破坏的硅砂矿场,如今已种上了马尾松,生态慢慢恢复了。”站在印江自治县朗溪镇的山坡上,办案检察官望着连片的新绿感慨道。这起督促整治非法开采硅砂行政公益诉讼案,正是印江检察院“党建+公益诉讼”的标志性成果,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典型案例。
  印江检察院全面落实“林长+检察长”“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团队成员既当法律监督者,又做生态守护者,2023年以来共办理行政公益诉讼71件、民事公益诉讼56件。在梵净山周边生态保护专项行动中,党员干警带队排查污染隐患12处,推动整改河道垃圾堆放、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8个,用司法力量守护“印江绿”。
  “党员就要带头啃硬骨头,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是我们的责任。”印江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负责人任达钊说。
  检爱同行 用温情护航青少年成长
  “谢谢检察官姐姐,我现在敢和同学说话了。”在“梵西小翠芽工作室”,14岁的小敏(化名)向心理咨询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印江检察院“党建+未成年人检察”守护童真的生动写照。
  印江检察院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导向,打造“党员+青年检察官”专业团队,充实“梵西小翠芽工作室”力量,吸纳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18名专业人士加入,建成集办案、救助、帮教于一体的保护平台。创新设立“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实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询问、检查、救助一次性完成,最大限度减少二次伤害。
  该院通过举办“检爱同行、共护花开”检察开放日,深入学校宣讲“一号检察建议”和强制报告制度,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位一体保护网。2023年以来,共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28场,帮教矫治未成年人12名。
  救助暖心 司法温度助力乡村振兴
  “没有检察院的帮助,我们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接过司法救助金时,罗某某的家人热泪盈眶。这起入选贵州省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的案件,彰显了印江检察院“党建+司法救助”的为民温度。
  为让司法救助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印江检察院创新“1+N”多元化救助模式,联合印江自治县委政法委、民政局等10个部门出台救助衔接办法,形成“纵向省市县三级联动、横向多部门协同”的救助体系。党员干警主动深入乡村排查线索,对受到犯罪侵害的困难群众开展“主动关怀、主动服务、主动救助”。2023年以来,该院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89件,发放救助金61万余元,帮助89个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司法救助不是简单给钱,而是通过‘检察+社会’合力,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印江检察院检察官代娟说,他们还为救助对象协调就业培训、低保申请等后续帮扶,真正实现“救助一人、温暖一家、带动一片”。
  红脉传承 检察力量守护革命记忆
  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那棵由萧克将军命名的“会师柏”愈发苍劲挺拔。树下,新修的防护栏和排水系统默默守护着这株见证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活化石”。这一切变化,始于印江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红色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
  2021年9月,接到群众关于“会师柏”受道路影响生长的举报后,印江检察院迅速立案。经查,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会师柏”,因树下硬化道路阻碍根系发育,且缺乏防护设施面临生长危机。该院立即向相关部门送达检察建议,推动投入65万元开展整改。以此为契机,该院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辖区22处革命文物、6477棵挂牌古树名木全面排查,整改问题31个,该案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千案展示案例”。
  2024年5月,该院再与昆明军事检察院联手,对红三军第九师驻地旧址开展专项监督,推动制定修缮方案,用“检察蓝”守护“党旗红”。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办案检察官龙洋林表示。
  从“三色”教育凝心铸魂到“党建+N”提质增效,从公正司法到田间地头的为民服务,印江检察院以党建为笔、以使命为墨,在黔东北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检察为民的答卷。正如该院检察长蔡文平所说:“‘党旗红’永远指引方向,‘检察蓝’永远守护公正,‘印江绿’永远见证初心,这便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