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消防设施。(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 通讯员 刘勇刚 记者 喻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基层消防工作中,“防”与“灭”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实践防消联勤新模式,以“防消一盘棋、工作一体化”为理念,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成功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深度转型,为筑牢基层消防安全防线提供了鲜活样本。
探索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过去,因“防灭脱节”导致火灾防控存在盲区等情况时有发生,碧江消防准确“把脉”,迎难而上,以消防救援站为试点,实施突破。
为打破职能壁垒,该大队推动防火监督干部与消防救援站指战员共同参与值班备勤,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消防监督检查与灭火救援“六熟悉”演练,实现了信息实时互通与能力优势互补。在提升综合素养上,则是创新采用“防火师傅带战训徒弟、战训师傅带防火徒弟”的结对帮带模式,促使指战员既掌握防火监督要点,又精通灭火救援战术,培养一专多能的消防骨干。
为闭环治理隐患,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与社区网格力量联动,对老旧小区、城中村、“九小场所”、问题楼盘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防火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跟踪督促整改,形成“排查—反馈—整改—销号”的严密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碧江消防将消防救援站的联勤工作细化为四个步骤:任务生成。每月根据“双随机”系统筛选设有自动系统单位和重点单位,结合辖区风险研判,制定月度防消联勤计划并报备;任务实施。按照“2车8人”的标准出动力量,现场分为三组,同步开展对消防控制室、消防设施设备、安全疏散通道、登高操作面等的检查与熟悉演练;问题反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向单位负责人反馈;对不能立即整改的,由随行或后续跟进的防火监督员依法下发法律文书,督促整改;会商研判。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火灾隐患,由大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会商,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推动责任落实,确保隐患彻底消除。
这一机制使消防救援站指战员的角色从单一的“灭火员”向“检查员、宣传员、熟悉员”拓展,切实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落到实处。
基层延伸:打通消防安全“末梢神经”
碧江区乡镇区域广,面临的火灾防控压力较大。基于此,碧江消防在加强乡镇专职消防队建设的基础上,将防消联勤机制向基层延伸,构建起“政府主导、大队指导、专职队落实”的乡镇消防治理新格局。
针对乡镇层面可能存在的“以会议落实代替工作落实”“隐患排查流于形式”“防火灭火宣传停留在表面”三大难题,碧江消防明确了“两条路径”:政府履职路径——乡镇政府依据《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牵头部署消防工作,具体调度村(社区)“两委”、网格员等力量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和推动委托执法工作;消防指导路径——该大队防消联勤办公室制定月度指导计划,定期调度乡镇专职消防队,在对辖区进行熟悉演练的同时,协助乡镇开展防火检查、技术指导、隐患现场核查与执法后续跟踪,有效填补了基层专业监管力量的空白。
防消联勤在乡镇的落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乡镇专职队与网格员联合排查,隐患整改责任具体到人,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的良性闭环管理机制。从“隐患排查”到“实效闭环”的转变。一般性隐患,专职队员现场指导整改;较大隐患,移交乡镇政府或上报大队组织会商;疑难问题,由区政府协调解决。
数据表明,该机制推行后,乡镇层面的消防隐患排查率和准确率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组织真烟真火实战化训练、参加专业资质培训等方式,碧江区已有56名乡镇专职队员取得了消防设施操作员、无人机操控手等资质,有效推动消防救援队伍实现从“单一灭火型”向“防灭宣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成效显著: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推动一项工作并非纸上谈兵,成效是检验机制是否科学的依据之一。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通过长期实践,一边摸索,一边前行,目前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中,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紧密联动,在开展“六熟悉”和防火检查时,重点排查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问题,同时积极推动增设集中充电桩、规范停放区域。此外,消防宣传人员随之跟进,开展“消防安全消消乐”等入户宣传活动,普及安全知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显著提升,从源头上减少了火灾风险。截至目前,碧江区新增充电桩2000个,安装电梯智能阻止系统805套,开展科普宣传50余场。
在“畅通生命通道”方面,针对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的“老大难”问题,该大队充分发挥防消联勤优势,消防救援站在日常出警和熟悉路上,随时记录通道被堵情况;防火监督员联合交警、城管等部门,根据反馈信息开展联合执法,清理障碍物,施划标志标线,增设标识牌600余块。这种动态、即时的治理模式,极大提升了消防通道的畅通保障能力,确保了应急情况下的救援效率。
在提升火灾调查效能方面,碧江消防依托防消联勤机制,实现灭火指挥员与火灾调查员的同步介入、信息共享。首批到达现场的灭火力量,一方面扑救火灾,另一方面注意观察火势蔓延路径、保护现场可疑部位,为后续火灾调查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方向,有效解决调查延期、证据缺失等问题,提升了火灾调查的准确率和效率。
实践证明,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对防消联勤的探索,是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制机制的一次深刻创新。通过打破内部职能壁垒、推动力量下沉、规范运行流程,有效激活基层消防安全治理的每一个细胞,进一步筑牢基层消防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