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疏堵解民忧 共治畅出行
——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超大型社区交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新增上下客点位。

  ■ 通讯员 王强
  “现在花果园路边乱停车少了,交警巡逻频次高了,打车上下客还有专门区域,比之前顺畅太多!”家住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J区的居民刘女士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区域交通治理的民生实效。
  2025年避暑旅游旺季,作为超大型城市社区的花果园面临“流量大考”——花果园大街、惠隆路、松花南路、中山南路等主干道路交通负荷陡增,交通缓行从早晚高峰延伸至19时至24时夜间时段。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南明分局锚定“安全、有序、畅通”的核心目标,以“警力调配、设施优化、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为抓手,打出交通综合治理“组合拳”,探索出一条解决当下出行难、超大型社区交通治理的长效路径。
   警力沉一线 全时段布防织密管控网
  面对避暑季交通流量的时空变化,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南明分局打破传统勤务模式,以“警力跟着流量走”为原则,构建“四级勤务体系”,让管控力量精准覆盖交通压力点。
  优化力量配置,充实一线战力。明确1名大队干部专职“挂帅”花果园交通治理,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自7月起每日下沉30名机关警力增援,同步整合辅警队伍力量,将花果园区域辅警从原有16人增至33人,与属地警力协同负责15个关键节点的疏导及整治;后续再从分局抽调10名警力组建专职抓拍小组,专攻违停乱象,形成“固定岗守点、巡逻组控线、执法队攻坚、夜间队保畅”的立体化管控格局,确保管控“不断档”、无死角。
  聚焦突出违法,开展专项攻坚。借助花果园区域集中整治行动契机,针对游客反映集中的“三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逆行、“飙车炸街”、机动车随意变道等违法行为,每日设立3处固定检查点和4支机动巡逻小组,开展高密度、滚动式整治。据统计,7月11日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累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23126起,其中违停11667起(拖移违停车辆2622辆),“三车”违法11326起,酒醉驾138起,飙车炸街126起,以“严执法”树牢交通参与者“守秩序”意识,有效规范区域交通环境。
  设施优细节 疏堵结合破解出行痛
  围绕“停车难”“机非混行”“接送客无序”三大核心痛点,南明公安交管分局联合街道办事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物业等多方力量,以“硬件升级+资源挖潜”双措并举,让道路通行更高效、更安全。
  在停车资源扩容上,深挖“边角空间”。经前期摸排,花果园区域原有非机动车停车点70处(可容纳约4000辆)、地下停车场50个(车位6.9万个)、路面市政停车位1068个,但日均非机动车流量约8万辆次、机动车流量约10万辆次,停车供需存在明显缺口。为此,南明公安交管分局联合属地街道充分利用闲置空地、广场边角、闲置平台等潜力空间,新增非机动车停车点14处,增划非机动车位1600个,区域非机动车停车点增至84处(可容纳非机动车约5600辆),一定程度缓解“乱停乱放”引发的通行梗阻问题。
  在通行环境优化上,做实“细节改造”。“7月以来我们累计投入30余万元,在区域内新增护栏750米、更换护栏1620米,增设交通标志15块、施划标线12处,通过‘人车分离、机非分道’设计减少交通冲突。”南明公安交管分局民警任海介绍。此外,针对出租车、网约车接送客效率低、易拥堵问题,通过取消部分斑马线、规范临时停靠区等措施,新增专用通道2条、上下客点位5个,优化车辆停靠秩序;同时积极争取市交管局支持,计划再增投1000余米护栏,进一步规范重点区域通行秩序,让“顺畅出行”从需求落地为现实。
   科技赋新能 智慧监管筑牢监测网
  依托花果园片区“一张图”项目建设,南明公安交管分局以“科技补警力、数据提效能”为思路,构建全要素监测网络,推动交通治理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精准型”转变。
  一方面升级设备织密“感知触角”。优化6处卡口的车牌识别系统,增强车辆识别精准度;针对11条暂无法调整固定卡口的路段,增设枪球联动设备,实时监测道路交通运行状态,提升拥堵预警与违法识别能力;推进由南明区住建局实施的覆盖花果园区域的30套违停自动抓拍系统建设。“针对专题会议提出的‘五里冲转上来易堵路口监管’需求,我们已经确定在延安南路花都居委会门口人行天桥位置安装摄像头,用于违停抓拍,预计年底前完成,以‘非现场执法’弥补人力不足,实现全天候监管。”南明公安交管分局民警任海说。
  另一方面,推动数据打通“协同壁垒”。探索构建“1+5+N”联动共治机制(以1个交警队为核心,联动5个街道办事处,辐射N个社区、企业、物业、居民代表等社会力量),通过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交通违法线索、停车资源信息、路况预警数据的高效流转,让“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提升治理整体效能。
  难题破瓶颈 锚定长效谋定新路径
  尽管阶段性治理成效显著,但花果园区域交通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停车供需矛盾、电动车管理缺位、执法处置效率受限、机非混行等。针对这些问题,南明公安交管分局明确“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解决方案:推动“空间再挖潜”,由区专班统筹部门、街道、物业联动,通过微型工程改造,在兰花广场、海豚广场、金融街等核心区域深挖潜力空间,进一步扩容停车供给;推动“设施再完善”,计划增设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彩色防滑路面,优化非机动车道规划,破解机非混行难题;推动“效率再提升”,争取政府支持设立花果园区域违停车辆临时扣押点(将转运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落实电子警察建设资金;推动“责任再压实”,联合综治中心与花果园管理方,压实共享电动车、快递外卖企业责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治。
  从“警力下沉”破解“管控难”,到“设施优化”化解“出行痛”,再到“科技赋能”提升“精准度”,南明区在花果园超大型社区交通治理中的实践,不仅是对“超大型社区病”的针对性破解,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逻辑——超大型社区的交通治理,从来不是“一罚了之”的简单管控,而是“疏堵结合”的系统工程,是“多元协同”的共治实践。这份实践既缓解了当下的“出行焦虑”,更给出了超大型社区治理的“南明启示”,唯有紧扣群众需求、直面治理痛点、创新治理手段、凝聚共治合力,才能让“畅通路”连着“民生福”,为超大型社区高质量发展筑牢交通基石。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