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让每个孩子逐光而行
——贵州构建全方位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新格局
石阡女警与幼儿园小朋友互动游戏话安全。通讯员 文杰 摄

黄平县人民法院普法干警走进旧州中学,向同学们讲解法律知识。 通讯员 潘刚 摄(影像贵州)

医护人员在玉屏自治县实验幼儿园指导小朋友正确的刷牙方法。 通讯员 胡攀学 摄

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课间跳绳。 通讯员 罗京来 摄

黔西市五里布依族苗族乡五里小学的操场上,校足球队的学生在进行足球比赛。 通讯员 周训超 摄

  ■记者 张永霞
  “谢谢叔叔阿姨,这个‘法治笔记本’太好啦,还有这个法治布口袋我也很喜欢!”9月初,在施秉县杨柳塘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抱着套圈赢得的礼物,笑得格外灿烂。当天,施秉县青年普法志愿者通过“法治小知识抢答”“法治小礼品套圈圈”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玩闹间把法治知识装进了“小书包”。
  这是贵州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省上下用心用情护航未成年人成长的生动注脚。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后备力量。近年来,贵州始终扛牢保护未成年人的政治责任,以“守牢底线、抓牢关爱、织牢网络”为核心,健全制度机制、完善责任链条,将保护工作从“单一发力”转向“多元协同”,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服务”,在黔贵大地上织就了一张覆盖广、力度强、温度足的未成年人保护网,让每个孩子都能逐光而行、向阳而生。
  守牢底线 以法治利剑斩断侵害风险
  2023年4月,兴义市公安局接到某学校的强制报告:该校学生杨某在家中被父亲殴打致左侧鼻骨骨折。兴义市人民检察院“初阳”团队检察官闻讯而动,联合社区民警迅速介入调查。真相令人心碎:智力残障的杨某幼年失母,长期遭受父亲及重组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
  检察官立即向公安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推动公安机关作为申请人,及时向法院为杨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迅速裁定,禁止杨某的父亲、继母等近亲属对其实施任何形式的身体和精神侵害。同时,检察官建议社区民警及工作人员持续关注、跟踪保护令落实情况。自保护令送达以来,杨某的家庭再未发生暴力行为,孩子稚嫩的脸庞上,恐惧逐渐被安心的神情取代。
  这样的快速处置,源于贵州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近年来,贵州将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作为“底线工程”,严格执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未成年学生自杀和遭侵害案件一案一倒查、社区发现未成年学生苗头性问题介入干预“两项制度”,持续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除了“事后严惩”,贵州更加注重“事前预防”。在观山湖区华润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法官张勇以“筑牢安全防线,共创阳光校园”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教育课。他结合青少年群体的特点,详细解析了游戏交易诈骗、刷单返利、虚假中奖等未成年人易陷入的骗局,引导教育同学们提高防范意识,同时鼓励大家勇敢向欺凌说“不”,时刻牢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如今,这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已成为贵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抓手。全省各地依托“法治副校长”制度,常态化组织法官、检察官、民警等走进校园,开展“开学第一课”“送法进校园”等活动,并创新推出“法治微课堂”“法治情景剧”“模拟法庭”等特色普法形式,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抓牢关爱 以“五育”并举点亮成长之路
  “以前我只在家里跟着父母种过玉米,没有真正体验整个种植过程。通过这次劳动,我知道了它怎么从一颗种子变成‘玉米棒’,太神奇了!”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江边小学学生唐俊杰兴奋地分享着劳动收获。
  为让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实践,江边小学在校园周边开辟专属劳动实践基地,划分玉米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红薯种植区等功能区域,为每个班级分配“责任田”。从土地翻耕、播种育苗到浇水施肥、除草收获,学生全程参与农事劳作,在泥土芬芳中感受劳动的价值。
  学生家长董八现感慨道:“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后,孩子变得更懂事了,回家不仅主动帮忙做家务,还懂得了珍惜粮食。”
  这是贵州深耕“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贵州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体育领域,开展全省师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参加2小时体育锻炼,广泛搭建学生体育竞赛平台,让学生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在美育领域,深挖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学生艺术社团建设,通过书法、绘画、武术、足球等公益培训,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劳动教育领域,创新探索“劳动+”模式,推动各校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结合劳动技能竞赛、“劳动之星”评选等活动,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一个个温暖务实的举措,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培育中发现自己、绽放光芒。
  在安顺市西秀区,“屯堡文化”成为校园教育的鲜活教材。学校通过开设地戏兴趣班、举办屯堡文化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与主题绘画、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盘州市,足球运动成为校园里的“活力符号”。多所学校开设“足球特色课程”、组建校园足球队,学生们在奔跑、传球、协作间,不仅锤炼了强健体魄,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黔西市观音洞镇沙井小学,传统体育游戏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课间操、课外活动时,滚铁环、踢毽子、打陀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于玩乐间陶冶情操、强健身心。
  从田间劳动到文化浸润,从绿茵竞技到课间游戏,贵州以“五育”为笔、关爱为墨,在教育沃土绘就学生全面成长画卷,让每个孩子向阳绽放。
  织牢网络 以多元协同凝聚保护合力
  10月12日午后,天柱县联山街道移民新区的益童乐园里,志愿者以趣味游戏为纽带,引导孩子们大胆表达情绪,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课正在进行。
  自2019年入驻以来,这座守护搬迁群众子女成长的“温馨港湾”,始终以“儿童为本”为核心,为新区孩子搭建起安全、温暖的课后天地,成为他们玩游戏、做手工、学知识的好去处。
  更贴心的是,乐园全年无休,用细致服务撑起“守护伞”:周一至周五,聚焦家长“放学后管不了”的痛点,一边帮孩子辅导课业查漏补缺,一边组织户外游戏强健体魄;周末与节假日,则精准推出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特色课程,把对孩子的关怀,落到每一个需要的细节里。
  儿童关乎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强化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构筑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关爱机制,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加强阵地建设,凝聚关爱力量——
  加大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向日葵亲子小屋、童伴之家、益童乐园等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救助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阵地作用;
  整合“爱心妈妈”等志愿服务力量,帮扶留守和流动未成年人,在周末和寒暑假等重点时段开展“快乐星期六”“把爱带回家”等关爱服务;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普及科学育儿理念,提升家长的监护能力与教育水平。
  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保护合力——
  公安部门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各类犯罪分子;
  司法部门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教育部门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卫生健康部门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开展健康检查、疾病防控等工作;
  …………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贵州各相关部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勠力同心的暖心奔赴,全面参与少年儿童关爱行动,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者、护航者、保护者,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