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一张贷款广告引发的“绝路”——
骗贷幻梦与三年铁窗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韦胤安
  时间回转到2024年4月,贵阳街头,阳光把共享单车的金属车身晒得发烫,车筐边缘一张皱巴巴的贷款广告像一片带毒的落叶引起了李某某的注意。“无需抵押、快速放款、职工专享”,短短十二个字,在无业青年李某某的眼里,竟成了困窘生活里的“救命稻草”。他不会知道,这张被风吹得微微颤动的纸片,会将他拽进一场骗局,最终通向冰冷的铁窗。
  广告里的“捷径”是陷阱的入口
  彼时的李某某,口袋里连支付一顿饭钱都勉强,“身无分文”的焦虑像藤蔓缠得他喘不过气。可当目光落在“快速放款”四个字上时,侥幸心理瞬间压过了理智。他明知自己没有任何还款能力,却还是忍不住拨通了广告上的电话。
  电话那头,自称“罗总”的贷款中介语气笃定:“你不用管别的,我们帮你包装身份,贷款下来后,我们抽60%就行。”没有质疑,没有犹豫,两个各怀鬼胎的人“一拍即合”。李某某以为自己找到了“不劳而获”的捷径,却没看清中介话语里藏着的贪婪。60%的抽成早已暴露了骗局的疯狂,而他不过是中介眼中用来“套现”的工具。
  一场精心编织的“身份幻梦”
  “要贷大额款,得先有‘体面’的身份。”中介的话,成了李某某“变身”的开端。他被中介带着直奔贵定县某楼盘,稀里糊涂签下了“零首付”购房合同,仿佛一夜之间有了“有房族”的底气;紧接着,他又被“包装”成独山县某单位的职工。中介递来一部陌生手机,里面装着伪造的“个人所得税”APP,点开就能看到“完美”的纳税记录;一沓沓打印整齐的虚假工资流水、盖着假公章的工作证明,被塞进他手里时,纸张的温度都透着虚伪。
  2024年6月的一个清晨,两名贷款人员驾车载着李某某从贵阳驶向独山县,车厢里没有闲聊,只有密集的“话术演练”。“银行问工作内容,就说负责行政事务,月薪稳定”“千万别提没工作的事,记住你就是单位职工”,中介的指令像台词一样,让李某某反复背诵,直到口干舌燥。当他攥着那部装满谎言的手机走进银行时,手心全是汗,却还是强装镇定,对着银行经理说:“我要贷20万,用来买车。”
  虚假的纳税记录、“真实”的工资流水,骗过了银行的审核。20万元信用贷款到账的那一刻,李某某忘了自己的“无业”身份,忘了那些伪造的材料。中介抽走12万元后,他拿着剩下的8万元,一头扎进了吃喝玩乐的挥霍里,酒吧的灯光、商场的账单,把他的理智彻底淹没,仿佛这钱是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
   八个月挥霍换三年铁窗
  8万元很快见了底,李某某还没从短暂的享乐中清醒,2025年3月的一通电话,彻底击碎了他的幻梦。银行发现贷款材料造假,果断报案。公安机关循着线索很快锁定了他,当传唤证递到面前时,李某某才猛然惊醒:当初那笔“快钱”,从来不是“运气”,而是要用自由偿还的“债务”。
  承办检察官吴邦凤审查案件时,发现证据链尚有缺口,当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一次次核实李某某的供述,一遍遍比对证人证言,调取银行流水、固定伪造材料,那些被李某某遗忘的“谎言证据”,最终织成了一张无法挣脱的法网。经审查,李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贷款诈骗罪。
  2025年10月,独山县人民法院的法庭上,法槌落下的声音格外清晰:“被告人李某某犯贷款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听到判决的那一刻,李某某的头重重低下,或许他终于明白,那辆共享单车上的广告不是希望,而是诱饵;那8万元的挥霍不是享受,而是用三年青春换来的惨痛教训。
  “‘包装贷款’都是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虚构事实骗贷就是犯罪。”检察官的警示,像一声警钟,回荡在每个听者耳边。一张小小的贷款广告,毁掉了一个人的三年自由,也撕开了“贷款黑中介”的罪恶面具。人生从没有“不劳而获”的捷径,那些裹着“便利”外衣的诱惑,往往藏着最锋利的刀刃。珍爱个人信用,远离虚假骗局,才是守护人生的唯一正道。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