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印江板溪镇:“三步”巧解婚恋结 十年守护家平安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要不是你们用‘老照片茶话会’帮我们回忆起当初的好,这个家可能真就散了。”近日,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某村村民张某夫妇在调解室里紧紧握住调解员的手感慨地说。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板溪镇创新推出的婚恋家庭纠纷“三步工作法”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板溪镇直面婚恋纠纷调解中“识别表层化、干预同质化、成效难持久”的痛点,巧妙借鉴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治未病”理念,探索出“定病因、治病情、斩病根”的“三步工作法”,让婚恋纠纷调解从“头痛医头”的治标,转向“标本兼治”的治本。截至2024年,全镇121起婚恋纠纷成功化解率、协议执行率均达100%,更实现婚恋家庭纠纷诱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十年零发生。
  “望闻问切”定病因 精准溯源不跑偏
  “调解婚恋纠纷,就像中医看病,得先找准病根才能开对药方。”板溪镇负责调解工作的干部介绍道。该镇借鉴中医“四诊法”,让每一起纠纷的根源都无所遁形。
  “望”摸底子,调解员通过观察当事人是否背对背坐、是否偷偷抹泪、是否刻意保持距离等肢体语言,快速判断双方处于情感危机、信任崩塌还是激烈对立状态;
  “闻”揪根子,仔细捕捉争执中的高频词,从“小金库”“不管家”“第三者”等话语中,精准定位经济信任、道德越界等争议焦点;
  “问”挖里子,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双方表达诉求,用递进追问聚焦细节,引导换位思考,摸清真实想法;
  “切”定因子,最终将复杂纠纷归纳为“感情淡了”“信任裂了”“钱账乱了”“责任推了”四大类,为后续调解锚定方向。
   “靶向开方”治病情 对症下药解心结
  针对“诊断”出的四类“病因”,板溪镇开出了一张张定制化“药方”,让调解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面对“感情淡了”的夫妻,村妇联主任牵头举办“老照片茶话会”,讲述雨中送伞、深夜煮面等温情故事,通过引导双方共忆细节,聚焦情绪体验,激活美好记忆,重建情感联结。
  遇到“信任裂了”的家庭,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长辈、好媳妇、明白人坐镇“评理堂”,对双方行为进行具体剖析,通过权威界定道德失范性质,明晰是非对错,弘扬家庭美德,重塑信任根基。
  碰上“钱账乱了”的矛盾,镇司法所调解员、驻村干部、村会计联手进行“阳光账本”梳理,把柴米油盐的开销一笔笔亮明白,掰扯清楚,并当场商量定下日后管钱规矩,用理性破解心疙瘩。
  而对于“责任推了”的情况,由法官、律师、民警等前置介入,依据法律和公序良俗明确告知该谁养老人、该谁带孩子,将应尽义务摆上台面,形成具结义务清单,定分止争。
   “多方联动”斩病根 标本兼治固和谐
  化解纠纷只是第一步,让家庭长久和睦才是最终目标。板溪镇将中医“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理念融入后续工作,构建起纠纷化解的“闭环防线”。
  依托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定期走访探查协议履行堵点(如赡养费支付、探视权落实),动态跟踪当事人情绪变化预警反复风险,通过贴近跟踪与柔性干预,督促义务履行,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弹。
  学校发挥纽带作用,主动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协同策划家庭运动会、共读分享会等主题亲子活动,让孩子成为情感传导媒介,为婚恋感情注入稳定剂,有效缓解矛盾、增进理解,筑牢家庭根基。
  民政部门精心开设青年“育苗课”、新婚“筑基课”、中年“护心课”,通过分众化“滴灌”教育,帮助提升各阶段婚姻韧性,为婚恋全周期筑牢根基,从源头削减四类婚恋纠纷滋生土壤。
  村“两委”牵头、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修订村规民约增设“家事”专章,将反冷暴力、共担赡养育幼等硬条款融入村规民约,以民主法治化建设推动形成婚恋和谐、家庭和睦的文明新风尚。
  如今,在板溪镇,“三步工作法”不仅成了化解婚恋纠纷的“金钥匙”,更成了守护万家平安的“定心丸”。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优化完善这一工作法,让更多家庭在和谐氛围中幸福生活。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