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司法局“专业说法”宣讲队成员谢红霞为茅坝社区居民开展普法宣传。 ■ 通讯员 王琨荣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近年来,桐梓县坚持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以执好“上门送法”“案例释法”“专业说法”三支笔为关键着力点,积极探索法治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方法,精心描绘出一幅乡村治理有效、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新画卷。
执好“上门送法”笔 为法治赋能乡村振兴“夯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法治乡村建设,首要在于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桐梓县将普法阵地前移,推动法治服务下沉,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桐梓县海校街道柏果树社区,一场气氛热烈的“普法会”正在举行。街道司法所干部和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带着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宣传资料,用亲切的乡音土语与居民们“拉家常”,巧妙地将涉及宅基地、赡养、婚姻家庭、合同签订等法律知识融入交谈中。
“干部们讲得明白,听得懂,用得上,这样的普法我们欢迎!”海校街道柏果树社区居民饶应明感慨道。
像这样的“上门送法”,在桐梓县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该县已组织各乡镇(街道)干部、法律工作者常态化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精准对接群众法治需求,变“被动接诊”为“主动问诊”,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法治根基。海校司法所所长王军介绍:“今年以来,我们所已累计进社区、进家门开展法治宣传近百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法律走出条文,走进生活。每次下去都会根据村组,甚至每户人家的实际情况准备讲解内容,力求讲得明白、讲得实用。看到村民们从‘被动听’到‘主动问’,我们觉得这法就真正送到位了。”
执好“案例释法”笔 为法治赋能乡村振兴“强示范”
如何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可感、入脑入心?桐梓县给出的答案是: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例释法明理。
在桐梓县娄山关街道西流水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以案释法”观影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大家聚精会神地观看根据真实邻里纠纷案例改编的微视频,片中人物的矛盾冲突、依法化解的过程,引发了居民的强烈共鸣。“视频里的情况跟我们周边时不时发生的很像,知道可以这样调解和转变,以后遇到矛盾也不会闹那么僵。”西流水社区居民丁萍观看后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乡村法律资源相对薄弱的实际,桐梓县有效整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及各乡镇(街道)力量,充分利用微信群、村级广播、公示栏、流动投影等线上线下载体,定期推送、播放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将枯燥的法条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法治故事,有效引导群众不断增强学法、信法、用法的意识,发挥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示范效应。截至目前,全县共围绕执行、防诈骗、禁毒、消费者权益保护、婚姻家庭等重点领域发布典型案例千余篇,受教育群众覆盖全部乡镇(街道)。
“通过‘案例释法’这种形式,我们把法律知识包装成‘家常菜’,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现在街道里遇到事儿先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人越来越多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桐梓县娄山关街道西流水社区监委主任杨家齐说。
执好“专业说法”笔 为法治赋能乡村振兴“解民惑”
专业的法律指引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桐梓县司法局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载体,组建了4支由业务骨干和优秀律师组成的专业宣讲队,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并推出“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让普法宣传走深走实、深入人心。
近期,在松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桐梓县司法局“专业说法”宣讲队成员谢红霞正在为该镇茅坝社区居民开展普法宣传。她通过以案释法和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面对居民提出的各类法律咨询,宣讲队员耐心倾听,逐一从法律角度给出专业、清晰的解答。
“我们联合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常态化开展‘专业说法’、普法宣传等活动,推动优质司法力量下沉一线。面对面为群众厘清法律困惑,还针对农村多发的婚姻家庭、借贷合同、土地流转等纠纷进行风险提示,目的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发生。这就是我们服务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谢红霞表示。
此外,桐梓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大调解”工作网络,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化解。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75个,培育选聘人民调解员600余名,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服务全县乡村振兴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接下来,县司法局将强化法治宣传,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规范人民调解,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纠纷;提升行政复议质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公平正义;优化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效率和温度。”桐梓县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行河说。
执“三支笔”,绘新画卷。桐梓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法治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更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娄山脚下、桐梓城乡蔚然成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法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