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毕节监狱:为心墙架心桥
  ■记者 蒋孟娇
  从猜疑到扶持,从拒绝到主动,从缺失到奔赴——在贵州省毕节监狱,高墙之内不仅有法律的庄严,更有温情的流淌。
  近年来,毕节监狱以亲情为桥,用耐心与智慧,一点点融化冰封的情感,让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一场弥合亲情的持久战
  “你家人又怀疑我偷东西,我真的撑不下去了……”范某的妻子刑满释放后,因年龄偏大、收入微薄,屡遭亲人猜忌,家庭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还在服刑的范某。
  面对这一情况,毕节监狱三监区民警主动出击,联合多方力量,搭建沟通桥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她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最需要的,是家人给她一个机会。”民警一次次上门沟通,邀请范某的妻子向家人展示她在狱中学会的缝纫技能和取得的职业证书。“她能用双手养活自己,也能孝敬老人。”亲眼所见的变化,逐渐软化了家人的心。
  紧接着,民警精心组织了一场“零距离”亲情帮教活动,帮助范某与妻子、母亲、儿子团聚。
  “妈,她也不容易,现在更需要咱们的支持。”“孩子,你长大了,要多体谅妈妈。”泪水交织的对话中,亲情的裂痕开始修复。家书中,“那个女人”变成了“儿媳妇”;电话里,抱怨变成了分享。范某也逐渐走出阴霾,积极投入改造,甚至主动协助民警化解其他服刑人员的矛盾。
  现在,范某正积极参加监区“践行枫桥经验、促狱内矛盾化解”活动。他扮演着分监区服刑人员矛盾化解互助员角色,协助民警,遇到服刑人员之间发生的小摩擦时,常常主动制止,化解矛盾。
  从拒见到录取的通知书
  对于易某的女儿小易(化名)而言,父亲曾是耻辱的符号。她筑起心墙,拒绝相见。
  “警官,我女儿不会来。”易某几乎放弃希望。民警却一次次拨通小易的电话,轻声疏导:“父亲犯错,不等于不爱你。”“他还常念叨你小时候和你一起玩的游戏……”尘封的童年记忆被唤醒,怨恨渐渐松动。终于,小易站在了监狱的大门口。
  2024年,小易因怨恨父亲,导致高考失利,欲放弃学业。民警一步一步引导,鼓励她继续学业:“读书是为自己争取更多选择。”“这也是对父亲最好的支持。”
  父女冰释前嫌,小易决定复读,再战高考。“期末考试结束了,我想去看爸爸。”“录取了!”一张录取通知书、一条短信,见证着心结化开的每一步。
  一声呼唤,千里相见
  “今天警官找我谈话了,是不是你又去打小报告了?”长期的亲情缺失,让张某内心自卑多疑,常将周围细微的动静解读为恶意。
  民警通过对其案卷分析,发现张某自幼父母离异,母爱是他心底最深的缺口。于是,民警以此为话题,多次与张某谈话。在民警的鼓励下,张某终于鼓起勇气发出呼唤:“妈,您能来见我一面吗?我真的好想您。”
  然而,母亲远在千里,他将她的沉默误解为拒绝,更加自我封闭。
  找到问题的解法,毕节监狱八监区民警联合心理专家持续干预,并积极联系张某母亲:“您一句安慰,胜过我们千言万语。”
  张某的母亲日夜兼程,奔赴而来。会见室门打开的那一瞬,张某情绪决堤,“扑通”跪地,将头深埋母亲膝间。老人家双手颤抖,轻抚儿子的肩膀,泪如雨下:“孩子,对不起,是妈妈来晚了……”这一刻,迷途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归途。
  为心墙架心桥,高墙内也有花开。2025年,毕节监狱持续推动“改造+赋能”模式,开展焊接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服刑人员参加学历提升考试,开展亲情帮教5次,覆盖200余人,化解矛盾近百起,毕节监狱民警持续用专业与温情为更多服刑人员铺就“新生路”。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