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一场虚假诉讼背后的检察温情
  ■记者 冉龙飞 罗翔
  “检察官,是你们把我从绝境里拉了回来!”2025年深秋,张某握着电话的手仍微微颤抖,声音里裹着未散的激动。
  这通跨越千里的感谢电话背后,藏着一段从“铁证如山”到“谎言拆穿”的波折往事。一纸借条引发的虚假诉讼,曾让张某身陷绝境,而检察监督的微光,最终拨开迷雾,为她挽回了80万元的损失,也守住了司法的温度。
  缺席判决下的“不白之冤”
  故事的起点,要从2018年那场看似寻常的饭局说起。经姚某居中介绍,张某与王某签下300万元的股份转让协议,约定买下贵州、上海两家公司33%的股份。彼时的张某未曾想到,这场“生意”会在三年后化作一张压垮她的“判决书”。
  2021年4月,姚某一纸诉状将张某告上法庭,称其2019年借出的80万元借款迟迟未还。庭审中,姚某拿出了“铁证”:字迹清晰的借款合同,写明由他直接转账给王某代付股权转让款;王某出具的《情况说明》,白纸黑字认下这笔“代付款”,还有银行流水佐证转账事实。法院采信了这些证据,可彼时的张某,却因“无法联系”,连庭审的通知都未曾收到。所有文书均以公告送达,2021年9月,一份缺席判决下来:张某需在30日内偿还80万元本金及利息。
  直到法院上门强制执行她的住房,张某才如遭雷击。“借条是我签的,但他根本没帮我付钱!”她疯了似的找证据,却发现上诉期限早已过去。法律的常规救济之门关上了,那张判决书写满“合理”,却字字都是她的“不白之冤”。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思南县人民检察院时,眼眶通红:“我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这公道还能找回来吗?”
  跨省取证中的“较真较劲”
  2024年7月,思南县人民检察院的民事检察团队接过了张某的申请。
  翻开案卷,“缺席判决”“完美证据链”“当事人否认”几个关键词交织,立刻触动了检察官的职业敏感。“越是看起来无懈可击,越可能藏着漏洞。”承办检察官当即决定:从头查起,还原事实。
  取证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张某不是本地人,案件又牵涉王某、姚某两人,关键证据可能散落在异地。检察官们带着案卷,一次次踏上跨省之路——去中级法院调取张某与王某的股权纠纷案材料,却意外发现:那份300万元的股份转让协议,早已因王某存在欺诈被撤销,法院还判决王某返还张某120万元。更蹊跷的是,姚某在借贷案中聘请的代理人,正是王某在股权纠纷案里的律师。
  “他明明有我的联系方式,怎么会找不到我?”张某的一句话,像钥匙打开了关键缺口。
  顺着这条线索,检察官们又扎进了银行流水的“海洋”。姚某与王某之间确实有三笔共计80万元的转账,可当他们把时间线一一标注,一个致命矛盾浮出水面:张某与王某2018年10月才经姚某介绍认识,可姚某主张的“代付款”,却发生在两人相识之前!“这不是移花接木,是什么?”
  那些日子里,检察官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案卷堆成了小山,跨省的车票叠了厚厚一沓。他们再找王某询问时,面对时间线、股权纠纷案证据的双重压力,王某终于松了口:那80万元是他与姚某的陈年旧账,只是被拿来充作“借款证据”。
  谎言被拆穿的那一刻,窗外的月光刚好洒在案卷上,照亮了“真相”二字。
  锦旗里承载的“正义重量”
  “原审判决基本事实认定不清,姚某的行为构成虚假诉讼!”检察机关迅速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将恶意阻碍送达、当事人亲属关系、转账记录移花接木等关键事实一一列明,条理清晰,证据确凿。法院再审时,完全采纳了检察建议,最终撤销了原审判决。这场持续数年的冤屈,终于画上了句号。
  2025年8月,张某从老家驱车千里,捧着两面鲜红的锦旗来到思南县人民检察院。锦旗上“公正执法为民,慧眼拨开迷雾”十二个金字,在阳光下闪着暖光。她紧紧握住承办检察官的手,话没说几句又红了眼:“我以为这80万和我的房子都没了,是你们让我知道,公道真的会来。”
  检察官们看着眼前的锦旗,心中满是沉甸甸的感动。他们知道,这两面锦旗,不仅卸下了张某肩头不该有的重担,更承载着“检察为民”的使命重量。案件结了,但办公室里的灯光还会为更多人亮着。当当事人的权利救济之门看似关闭时,检察监督就是那扇推开的窗,是穿透迷雾的光。
  风从窗外吹过,卷起桌上的案卷页角。那些跨省的奔波、深夜的研判、对细节的较真,最终都化作了当事人脸上的笑容。这便是司法的温度:它或许会迟到,却从不会缺席;它或许藏在厚厚的案卷里,却总能为每个普通人,守住那份不掺杂质的公平与正义。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