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点
标题导航
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
以“求其上,努力得其上”的标准和目标推进薄弱法院建设走深走实
惠民便企再升级 贵州省“信用代证”正式实施
2025年全省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专题培训班在贵阳举办
图说新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
——印江政法系统守正创新筑平安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罗翔
在印江这片浸润着烟火气的土地上,印江自治县政法系统各部门如同运转无间的精密齿轮,深耕基层土壤,以“守正”筑牢平安根基,凭“创新”破解治理堵点。
无论是基层车管所10年不辍的服务坚守,还是基层人民法庭里化解矛盾的司法暖意,以及检察部门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的担当与决心,亦或是各类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每一项举措皆心系群众所需,每一份付出都怀揣“让群众安心”的初心,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十年“零违纪” 服务“心贴心”
走进印江自治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连续10年全国优秀”的牌匾格外醒目。“这份荣誉源于群众满意。”该大队负责人田劢表示,民警们的思想已从十年前“琢磨把事办对”,转变为如今“思考让群众更省心”。
印江辖区内有45.46万人口、4702公里道路、11.2万名驾驶人以及约10万辆机动车,仅靠18名民警和100名协管员管理,任务艰巨。面对车辆保有量攀升的现状,该县通过提效、细化服务、规范队伍、优化便民举措,提升群众满意度。
“怎么方便群众,咱们就怎么来,把驾校直接开到群众家门口,就是要以考促学、以考促法、以考促管。”该大队教导员罗鹏表示。为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车管所联合驾校深入刀坝镇等偏远地区开展“送考下乡”,2024年以来已开展活动9次;并落实“定岗定人定责”,办理业务3.5万余笔、解决疑难23件。
同时,该车管所持续发力升级服务,优化窗口布局,推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和“一问二查三引”引导方式,落实“五快五办”“三不下班”原则,让延时服务常态化。车管所业务高峰时,仍秩序井然。等待办理业务一名市民信心满满地说:“不用担心,我经常来办业务,就算下班时间到了,交警同志也肯定会把最后一个办完,不会让咱们白等的。”田劢称:“服务到位才能让群众安心等候、维护秩序。”
此外,该车管所还建立17个乡村警保合作服务点,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办年检、保险;构建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教育整顿、“五公开”保障透明,推行“日回访、日抽查、周分析、月考核”及责任捆绑追究,实现队伍“零违纪”。
十载荣誉在身,印江自治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全体成员始终坚守并捍卫公安部授予的“优秀县级车管所”称号。
小法庭“大作为” 解纷争“暖民心”
清晨,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合水法庭的大门总是准时敞开。这个只有5名干警的法庭,要负责合水、木黄等4个镇的民商事案件,覆盖10.17万群众。“案子再小,也是群众的大事。”这句朴实的话,成了法庭所有人的工作准则。
该法庭一楼的审判庭,是维护法律威严的地方,2024年直接立案443件,简易程序适用率86.15%,平均结案38天;“法庭审结+执行”机制下,2024年执结83件保全执行案,到位389.4万元,执行完毕率87.5%,连续两年一审民事案件指标超考核最优值。
矛盾化解主要在二楼的“调解工作室”。去年夏天,辖区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吵得面红耳赤。调解员得知后,当天就带着法官助理赶到现场协调。连续3天上门沟通,终于让两家人握手言和。为妥善化解纠纷,法庭让辖区9个基层治理单位、5个调解组织及14名特邀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2023年以来在线调解纠纷401件,线上立案459件,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率达100%。
该法庭还不断创新便民举措,依托“贵州移动微法院”实现“家门口起诉”,上门立案20人次;用“五位一体”工作法降民间借贷纠纷;以“一庭两所一中心”机制处理婚恋纠纷,无民转刑命案。
在服务阵地建设与生态保护上,同样亮点纷呈。2023年起建4个“无讼村”、5个法官工作站;建6个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基地,指导完善12份村规民约。
同时,该法庭还通过“法治宣传五进”、法庭开放日、“法官直播间”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成立全省首家少年法学院,累计覆盖师生5万余人次;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2023年以来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纠纷337件,调解成功率达70%。
这份坚守与创新,也为合水法庭赢得了沉甸甸的荣誉:2023年起先后获评“全省法院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相关案例入选最高法典型案例。
护古树“活化石” 绘生态“新画卷”
八月,印江自治县紫薇镇有着1400余年树龄的“紫薇王”枝繁叶茂。这棵树是第三纪残遗物种,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当地村民感慨,多亏检察部门通过公益诉讼介入保护。
2023年3月,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巡查发现,因游客增多,“紫薇王”面临土壤板结、枝干缠红布、树干被刻画等问题。该检察院于是立即向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其履行保护职责,制定保护方案并建立保护机制,并推动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江口县人民法院共同发出“司法保护令”,划定保护范围和责任。
该院还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公益诉讼+长效机制”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模式。通过支部联建等活动,强化检察干警担当意识。同时,与林业部门合作,为全县6477棵古树名木建立档案;设立联络站,通过“检察干警+林长+护林员”协作机制,定期巡查和普法。
梵净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面临非法狩猎、盗采珍稀植物等威胁。2024年8月,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与松桃、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在铜仁市人民检察院带领下联合推动市县两级人民法院共同发布《梵净山野生动植物司法保护令》,构建“线索速递+协同执法”新机制。2022年以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破坏野生动植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6件,督促赔偿损失18.35万元,督促发放宣传资料12000多份。
河道治理也是重点。针对河道行洪安全隐患和污水直排等问题,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治违规设施,助力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让河道恢复生机。
在矿山修复方面,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引入“碳汇补偿+司法确认”协同治理机制。该院委托林业部门核算碳汇损失,启动“刑事追责+生态赔偿”双轨制程序,依法追缴生态修复金83.09万元,专项用于矿山修复,累计恢复植被覆盖面积380余亩。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聚焦生态保护领域,通过公益诉讼等手段,在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河道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成效显著,以法治之力绘就了绿水青山新画卷。
化解“小矛盾” 守护“大平安”
在矛盾化解的战场上,印江的“妙招”更是层出不穷。
在医疗纠纷化解中,印江采用“识雷防雨”工作法:先“识雷”,联合当地卫健部门、第三方医疗专家对诊疗过程进行评估,明确并发症属术后正常风险范畴,排除医疗过错。再“防雨”,组织医患双方开展多轮沟通,把医疗纠纷化解在源头,去年全县60起医疗纠纷全部调处成功,372.15万元赔偿款一分不少落到患者手中。
“现在我们不吵了,还会一起带孩子去公园玩,谢谢你们帮我们保住了家。”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村民周某夫妇解开心结后,握住调解员的手,言语间满是感激。在婚恋家庭纠纷中,印江自治县采取“三步”化解工作法。第一步“倾听共情”,调解员分别与双方谈心,让两人充分宣泄情绪,缓解对立;第二步“靶向沟通”,组织双方“面对面”交流,讲明各自责任与义务;第三步“回访巩固”,调解后每月上门回访一次,跟踪夫妻相处情况,提供婚姻家庭经营技巧指导等。今年以来121起纠纷全部化解,实现10年“民转刑”零发生。
面对物业服务纠纷案件数量激增、矛盾易激化、关联性强的新形势新挑战,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构建“多元化解-裁判引领-长效治理”物业纠纷化解三步工作法,有效破解物业纠纷“小案件、大民生”的治理困境。自2024年以来,累计化解物业纠纷418起,涉案金额276万元全部主动履行,实现纠纷化解率、自动履行率双提升。
此外,地处两省四县交界的刀坝镇,通过“五联”工作法与周边6个乡镇联动,自2017年起,接边地区再也没发生过群体性事件;洋溪镇创新探索“三位一体”工作法,成功破解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中权属认定难、利益保障难、调处解答难“三大难题”,实现项目建设“零阻工”“零上访”的目标……
民生无小事,矛盾化解在基层。印江政法系统通过创新推出系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将“被动维稳”变为“主动治理”,累计化解物业、医疗、婚恋家庭、征地拆迁等领域纠纷3082起,化解成功率达98.05%,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