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雁阵护航”助力“雏鹰”向云端
  ■记者 姚强 通讯员 陈林
  晨雾还未散尽,印江自治县罗场乡的山路上已出现几个熟悉的身影,她们提着装满文具的布袋,揣着记满孩子近况的笔记本,朝着不同的村寨走去。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121名优秀女性志愿者,被孩子们亲切地唤作“干妈”,她们用一场持续多年的“雁阵护航”行动,为大山里的“雏雁”搭建起温暖的成长港湾,让每一颗渴望飞翔的童心,都能在爱与守护中振翅高飞。
  聚起一群“领头雁”
  “想给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依靠。”罗场乡发出“雁阵护航・干妈招募令”时,退休教师王阿姨第一时间报名。和她一样响应号召的,还有12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有能解心理困惑的女干部,有擅长课业辅导的女教师,有愿意慷慨相助的女企业家。121人组成的“罗场干妈”队伍,带着专业与热忱,开启了守护之旅。
  为了让关爱不流于形式,乡里搭建起“1+N+X”管理平台:1支专项队伍统筹资源、协调事务,N名“干妈”与X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结成“一对一”“一对二”的对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被精准关注。学校则建立“雁阵护航・干妈驿站”,使其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午后的“四点半课堂”上,“干妈”们帮留守未成年人辅导作业;周末的“成长营”里,大家一起读书、做游戏;驿站的“心愿墙”上,贴满孩子们写下的简单愿望:“希望干妈下次带我们画画”“想给在外打工的妈妈打个电话”;“干妈日记”里记着每个孩子的喜好与烦恼,字字句句都是对孩子的用心。
  制定“雁羽四色档案”
  “小宇(化名)以前总躲着人,现在会主动跟我分享学校的事了。”提起帮扶的孩子,“干妈”李姐满是欣慰。小宇曾因家庭变故变得孤僻,被纳入“灰雁羽”档案。
  据了解,“罗场干妈”自创了“雁羽四色档案”,像给孩子的成长画了张“导航图”:“黑雁羽”对应需要重点干预的罪错孩子,“灰雁羽”是有行为偏差的孩子,“白雁羽”是普通需要陪伴的孩子,“彩雁羽”则是风险降级、持续进步的孩子。
  针对不同“羽色”的孩子,“干妈”们拿出了“定制方案”:对“黑雁羽”孩子,联合民警讲法治、心理咨询师做疏导,帮他们改正错误;对“灰雁羽”的孩子,“干妈”每周陪伴聊天、参加集体活动,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对“白雁羽”孩子,定期家访、视频连线家长,帮他们培养兴趣爱好;而当孩子进步升级为“彩雁羽”,还会有“成长导师”跟踪评估,巩固好状态。
  小小的“雁羽连心卡”,更是架起了“干妈”与孩子的连心桥。孩子有需求,在卡片上写下,“干妈”收到后第一时间回应,处理完还会反馈结果。
  靠着这张卡,“干妈讲堂”开起来了,孩子们学孝老爱亲的故事,懂得了感恩;“学业帮扶小组”办起来了,80多个孩子在“干妈”的辅导下,成绩稳步提升,学业合格率提高了55%;“生活学堂”也热闹起来了,孩子们跟着“干妈”学洗衣、学做饭,慢慢学会了照顾自己。
  拉起一张“守护网”
  “每周一次电话,每月一次家访,再忙也不能断。”这是所有“罗场干妈”的约定。她们用“雁归行动”帮留守未成年人找到家的温暖,用“雁阵课堂”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小雁展翅”活动给孩子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两年来,“干妈”们累计服务1200余人次,田间地头的农耕体验课、非遗传承人的手工课、节日里的才艺展示会,60余场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
  安全是成长的底线。每到汛期,“干妈”们会挨家挨户提醒防溺水;开学季,她们走进课堂讲防性侵知识,还发放“安全知识手册”;看到孩子家的电线老化、门窗松动,会立刻联系村里帮忙修缮;遇到有抑郁、焦虑倾向的孩子,“干妈”们会建立“心理关爱档案”,一对一疏导。曾有个孩子在“心愿墙”写下“觉得活着没意思”,“干妈”发现后,每天陪他散步、聊天,还联系心理咨询师介入,慢慢帮他走出了低谷。如今,孩子们的心理测评积极率提升了70%,多年来重大安全事故实现“零发生”。
  “干妈”们的守护已不是孤军奋战。20余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纷纷加入:企业捐出4万元助学金,帮困难孩子交学费、买文具;春晖使者带来“防性侵”公益讲座,教孩子保护自己;村里还把未成年人保护写进村规民约,让家家户户都参与进来。
  “罗场干妈”的守护从未停歇,她们用爱与责任,为大山里的“雏雁”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带着勇气与希望,朝着梦想的方向,越飞越高。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