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独山县多措并举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水平
  ■通讯员 赵奎
  为有效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中改装源头难断、治理力量薄弱、群众意识不强、违规充停反复等难点和痛点,独山县消防救援大队联合公安、市监、住建、街道等多部门,创新构建“源头+末端”“共治+自治”“人防+技防”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形成“源头阻断—群防联控—技防补位一动态清零”的整治闭环机制,有效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水平。
  强化源头管控,深化末端治理。针对电动自行车隐患源头难断、末端风险易反复的问题,多部门协同发力,形成“源头阻断—末端清零”治理链条。一方面,严防非法改装输入,独山县消防救援大队联合县市监局开展销售环节专项整治,组织小区物业、网格员开展管理人员培训,精准摸排非法改装、假冒伪劣电池及违规回收等线索,联动市场监管、公安部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累计查办非法改装、销售不合格产品案件6起,罚没金额11565元,约谈生产销售企业66家次,下架问题车辆23辆,有效遏制隐患输入。另一方面,细化末端动态管控,依托各小区电动自行车统一登记台账,建立巡查排查动态隐患清单,实施“编号建档、限时整改、逐项销号”管理。针对违规停放充电高发区域和人员,累计约谈小区、安置区管理人15人次、巡查人员22人次、群众56人次,拖离、清理违规电动自行车387辆,同时查处违规停放充电行为18起,罚款1600元,实现隐患动态清零。
  推动群团共治,激发群众参与。针对基层治理力量薄弱、群众安全意识不足的难题,独山县消防救援大队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完善群众参与制度化渠道,凝聚治理合力。一方面,积极发挥群团组织桥梁作用,主动联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融入各类活动20场次,组建由群团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隐患巡查队3支,开展小区安全隐患巡查15次,覆盖居民6000余人次,有效补充基层治理力量。另一方面,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制度化推进“微治理”,在2个小区探索建立电动自行车治理“楼栋长制”,确定22个楼栋长,对9名党员划定“党员责任区”,并发挥“十户联防”小组“邻里守望”优势,通过每月“坝坝会”组织居民相互批评电动自行车违规使用行为,显著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创新智能防控,构建长效机制。针对夜间监管盲区、人力防控不足等问题,创新“人防+技防”模式,织密常态化安全网。一方面,夯实夜间人防基础,建立“排查、处置、巩固、延伸”隐患治理体系,组织基层政府专职队、社区网格员、物业单位实施“每周一次夜间集中排查”制度,累计提醒劝阻违规停放充电行为700余起,实行“轻微隐患当场改、严重隐患移交办”分级机制,同时清理“僵尸车”200余辆,宣传教育群众3500余人,有效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强化智能技防应用,推动34个小区安装AI视频监控系统,86部电梯加装阻车系统,构建“门厅阻入+电梯禁入”双盾防线,有效阻止车辆“进楼入户”和违规停放充电,极大提升隐患发现、预警的及时性与精准性,为现场处置提供强有力支撑。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