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一把扫帚一杯清茶解锁基层治理密码
  ■通讯员 余意身 周桂萍
  “过去回娘家要大摆酒席,如今一壶茶一盘瓜子叙深情,省下的钱给寨门翻了新!”清晨的翁西村,姑妈石世秀轻抚石墙,“苞桑堡”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位远嫁的苗家女,是黔东南州施秉县双井镇150名姑妈中的一员,她们回娘家时,利用两件基层治理“法宝”——一把扫帚治环境、一杯清茶解心结,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和“五控一治理”化成了苗乡的温情实践。
  姑妈们推动了扫帚尖的移风易俗。这把扫帚扫走的不只是落叶,“五控一治理”新规下,姑妈们带头将回娘家的家宴简化,省下来钱扮靓家园,如黄琴村雷安兰将简办酒席省下的资金用于发展种养殖产业,平寨村杨国珍协调家族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微菜园”。全镇150名姑妈还化身“绿色卫士”包干主路,带动1000余户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同时监督“改厕改圈”244户,推广“化粪池+粪污发酵+生态种植”模式。合约食堂灶台上,她们放下锅铲握扫帚,扫出了治理合力,创作的光盘行动、“搞五控,负担轻”苗语歌声飘过100余场院坝会。今年黄琴村捧回“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奖项时,村民看着姑妈罗德琴的手掌说道:“这老茧是咱姑妈无声的荣誉!”
  姑妈们创造了茶碗里的“枫桥经验”。在双井镇,“姑妈调解队”用“一杯茶工作法”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心结茶中解”。双井村凉伞寨的两家村民因房子地界不明僵持五个月,姑妈杨兰登门说道:“同饮一井水,竟让这堵心墙影响情谊?”热茶伴着苗家往事下肚,两家人当场和解重划地界。同时,每日清扫巷道时她们还是“民情哨兵”,将隐患消灭在源头,助力辖区龙塘、翁西两村保持十几年“零刑案”纪录。“姑妈们是我们的柔性力量,结合我镇‘排、研、治’三步骤,今年化解矛盾纠纷53起,成功率达80%,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双井镇平安办陈开梅由衷说道。
  如今的清水江畔,姑妈们正为苗乡描画振兴新景,各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糯小米染黄了梯田,烤烟房飘出金叶香,鼓起的腰包点燃了共建家园的热情。村民共建的产业路直通“幸福田园”,广场上的太阳能灯照亮了苗绣工坊。
  一把扫帚治环境,一杯清茶解心结。这扫帚扫走的不仅是垃圾,更是铺张浪费、高额彩礼的旧俗;这杯清茶滋润的不仅是喉咙,更是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的善治长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