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为传统村落筑起“防火墙”
——石阡消防创新“三二一”举措守护传统村落安全
开展消防演练,提升技能。 (石阡县消防救援大队供图)

  ■记者 喻玉
  在黔东的青山绿水间,22座传统村落如同散落的明珠,构成了石阡最动人的风景线。然而,木质的梁柱、狭窄的巷道,在跳动的火苗前显得格外脆弱。
  面对严峻挑战,如何守住传统村落的安全?石阡县消防救援大队创新推出“三二一”工作举措,以“三支队伍”筑防线、“两项改造”除隐患、“一队联防”强处置,将安全种子“播撒”进每一片青瓦灰墙间。
  “三支队伍”扎根传统村落,全方位守护安全——
  “大爷,烟头一定要熄灭了再丢弃……”今年7月的坝坝会上,蓝焰黔行志愿服务队的消防员与村民围坐,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用乡音讲述的真实案例和科普宣传。
  斑驳的老墙上,精心设计的消防安全海报诉说着防火的智慧,队员们带着笑脸推开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递上安全锦囊。这些朴素的叮咛,消防安全知识的传递,像春风化雨,浸润着家家户户。
  晨曦暮霭中,由村寨党员组成的巡逻队队员身影穿梭在石板路上,他们目光如炬,仔细检查着灶膛边的柴草是否堆成了“小山包”,灭火器是否还“站”在它应在的岗位,记录下每一处可能“发怒”的电线。
  今年以来,300余次的“平安巡逻”,800余次及时制止的不安全行为,近百场宣讲,只为将危险的火星掐灭在冒头之前,让安全意识生根发芽。
  面对村民家中那些“上了年纪”、布满“皱纹”的电线,“公益电工”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队员们背着工具包,攀上木梯,细心查看着每一处接口,更换掉那些“疲惫”的电线、破损的插板,让昏暗的角落重新亮起。200余处电气隐患的消除,不仅点亮了屋子,更点亮了村民心头对安全的信任。
  “现在晚上睡觉,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老人摸着新换的线路,感慨道。
   用火用电两大工程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智慧,蕴藏在细微的改造里。
  今年4月,在楼上村,消防员刘成正在为村民免费更换有火灾隐患的电线插板,他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公益电工”。
  为扎实推进“电改”工作,消除用电安全隐患,石阡县消防救援大队充分运用“公益电工”志愿服务队,针对村民家中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挨家挨户为其更换老化电线、破损插板、故障灯泡及插头,指导村民规范使用电器设备,引导村民养成“人走电断”的良好习惯。
  “通过隐患排查、设备维护、知识普及‘三步走’筑牢乡村消防安全屏障,逐户排查房屋电气线路老化、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及厨房用火、电气设备运行等安全隐患,建立‘一户一档’隐患清单,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公益电工”志愿服务队队长熊高祥介绍。
  此外,石阡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研究贵州农村火灾案例,发现电气线路问题和生活用火不慎是引发农村火灾的主要矛盾。
  农村防火“物防”措施——灶前“柴火进箱”应运而生。消防员走村入户,现场指导村民将灶台周边柴草归整入箱,实现柴火归位、火源隔离,大幅降低“人在灶前忙,柴在身边燃”的风险。
  如今,已发放“金属柴火箱”百余个,规范柴草堆放百余处。
  一支村寨联防志愿消防队,缩短处置时间——
  在深山村寨,一支由本土力量组成的村寨联防志愿消防队,也在为这片土地的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配备着战斗服、机动泵、空呼器、防毒面具、灭火器等基本灭火救援装备,成为“县消防队——乡镇消防队——村寨志愿队”三级应急响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旦发生火灾,根据三支队伍到场时间及战力,采用三级联动战法:村寨联防志愿消防队第一时间疏散营救以防人员伤亡、乡镇专职消防队第一时间控制火势蔓延以防火烧连营、县消防救援大队集中优势力量总攻灭火,最大限度实现快反快战,守住最后防线。
  青石板路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也见证着守护的坚定。
  石阡县消防救援大队创新实践的守护传统村落“三二一”工作举措,让“人”的力量与“技”的智慧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更让传统村落的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