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帮扶道真自治县平模镇平模社区修建的食用菌园。(贵州茅台集团供图)
一名菇农在基地里采收食用菌。通讯员 罗星汉 摄
新鲜的黄花。通讯员 罗慧 摄
蜂农在摘取蜂蜜。通讯员 杨武魁 摄 在遵义市道真自治县乡村振兴第一线,活跃着一群茅台集团的帮扶者。他们中有驻村干部:队长张玉羊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赵漫漫探索黄花菜深加工,从受益者变为建设者的席垒雷用专业服务乡村;还有茅台经销商黄树珍,以“产业红娘”的身份促成库迪蜂蜜项目落地。
他们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用各自的专长和资源,诠释着茅台帮扶的责任与担当,为道真的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张玉羊(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
一手抓人才 一手抓产业 ■记者 周清 通讯员 钱芳
2024年8月,张玉羊从茅台集团出发,前往道真,正式成为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担任队长之前,张玉羊曾数次来过道真。高速路上的车流,是他观察道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张玉羊看着明显低于仁怀高速的车流量,想起前任队长交接工作时的嘱托“感觉压力很大。”
2015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召开扶贫开发重点县结对帮扶工作座谈会,确定贵州茅台集团结对帮扶道真自治县。
10年来,茅台集团从内部选派50余名队员进驻道真,投入帮扶资金4.5亿元,助推道真顺利脱贫,让乡村振兴得到良好开局。
张玉羊要带领队员助力道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广度、难度、深度都不亚于以往,需要拿出更多实招新招,确保工作不断档、力度不减弱、成效更突出。
从何处入手?入职茅台24年,张玉羊有19年时间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决定先抓帮扶队伍建设。
5月23日,茅台集团正式印发由张玉羊推动起草的《关于加强乡村振兴帮扶干部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压实了帮扶队员的工作责任:帮助巩固脱贫成果,帮助发展农村产业,帮助抓好乡村建设,帮助做好为民服务。同时,《意见》建立“双考核”机制,将驻村考核与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评优晋升挂钩。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茅台集团在道真8个重点帮扶村实施“一村一主导产业”,并初见成效。张玉羊接棒后定下的目标是推动各产业往高质量发展,“食用菌产业降本增效、高粱产业提质增产、蜂蜜产业发展壮大……”
在食用菌产业方面,主要推动茅台学院、茅台循环产投公司与道真食用菌企业联合攻关“酒糟菌棒有机肥”项目,即用酒糟制菌棒,让菌棒变有机肥还田,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初步预计,该项目成功后可以为道真食用菌产业降低成本10%以上。”张玉羊说。
针对高粱种植技术不高,集中程度较低,质量把控不严,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张玉羊率队起草了《2025年高粱产业帮扶项目计划书》,计划通过建设示范基地、针对产业“种、管、收、储”等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助力提质增产。
在蜂蜜产业方面,通过贵州茅台道真经销商引进库迪咖啡建设生态蜂蜜加工项目,再依托库迪咖啡成熟的零售网络,让道真蜂蜜产品实现从原料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贯通,推动当地养蜂产业从零散经营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如今,道真农产品已成功打入重庆百货、贵州合力和黑龙江比优特等大型连锁超市。道真的稻草、谷壳等变成了茅台集团保健酒业公司的酿酒辅料。未来,茅台集团酿酒用小麦或将出自道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张玉羊干劲满满,“必须动员更多力量、用更大的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回应乡亲们的新期盼、新要求。”张玉羊说。
席垒雷(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队员):
从乡村振兴受益者到帮扶者 ■记者 刘显玉
“那个拿着测亩仪的同志,是茅台来的干部,能吃苦、有能力。”道真自治县旧城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何晓烈满口赞扬的是茅台集团派驻旧城镇河西村的工作队队员席垒雷。
2025年初,茅台集团下发征集驻村干部的通知,在茅台循环产投公司规划建设部工程建设一线锤炼了6年的青年席垒雷第一时间报名。
进村前,席垒雷做足功课,跟正在驻村的同事请教,研究道真“务正道”三角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了解茅台学院与道真合作的酒糟培育食用菌项目等。
席垒雷一家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在政策的支持下,家里建起了新房,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人生要做点有意义的事。”这是席垒雷申请驻村的原因,“脱贫攻坚成果要有人守护,乡村振兴需要有人接力。”
6月份,席垒雷沿着蜿蜒的山路到达河西村。在驻村第一书记“手把手”带教的两周里,他走遍了大半个村子,重点记录了56户三类监测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情况,并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民情。每日跟着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们翻山越岭,用GPS测亩仪一丝不苟地核实大豆、高粱种植面积。
“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补贴政策,必须原原本本落实到户,让老乡弄明白、受益。”他说,这些琐碎的工作是驻村工作的基石。
在茅台集团驻村工作队员10年的接力耕耘下,如今的河西村朝着乡村振兴阔步前行。2024年,全村共有食用菌大棚109个,种植香菇101万余棒,带动群众42户户均增收6万余元,解决就业4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34万余元。
此外,在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河西村开始轮换种植高粱、油菜,实现一地双收。2024年,全村种植油菜1000余亩,280余户群众创收超30万元,种植高粱800余亩,320户群众创收超50万元。
“零星散户难赚钱,必须靠大户示范、带动,形成规模化种植。”这是河西村党支部书记何晓烈在发展种植业中产生的心得。席垒雷配合村“两委”工作,向村干部学习服务种植大户的经验:协调土地流转、抢修产业便道、保障水电供应。
席垒雷也在思考,如何运用茅台集团资源为河西村发展出力。对于自己的土木工程专业,他认为,“未来在村道硬化、小型水利这些项目上,我的工程管理经验和专业证件,应该能派上用场。”
从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到帮扶者,席垒雷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尽己所能为河西村发展出力。”
赵漫漫(茅台集团派驻道真自治县平模镇平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
接过帮扶接力棒 跑好振兴接力赛 ■记者 周清 湛泽梅
6月初,道真香菇采摘结束,黄花菜现蕾。赵漫漫接替王相程,成为茅台集团派驻道真自治县平模镇平模社区驻村第一书记。
交接工作时,王相程带着赵漫漫几乎跑遍县域内各个蔬菜深加工公司,提醒她“食用菌产业已相对成熟,但200亩黄花菜亟须突破深加工短板,拓宽市场销路。”
黄花菜,又叫作金针菜,植株细长,花朵金黄,苏东坡曾写下“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簪”的诗句赞美黄花菜。
2022年,茅台时任平模社区的驻村书记王相程,争取到茅台集团帮扶资金49万元,在当地建起了200亩黄花菜基地,将黄花菜作为继食用菌之后的另一大经济作物进行培育。
小暑前后,黄花菜进入采收季。赵漫漫望着漫山盛放的黄花,心情复杂——喜的是,去年因病虫害减产的困境已扭转,今年黄花长势喜人;忧的是,如何在任期内为平模社区黄花菜蹚出一条产业化发展道路。
鲜黄花菜收购价仅每斤3元,而烘干加工后身价可跃升至每斤20元,如深加工成黄花菜下饭酱等产品,附加值更可成倍增长。
赵漫漫按住自己的着急心态:“产业培育要遵循市场规律——必须确保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建设同步跟进,绝不能盲目扩大种植规模。”眼下,张癫子食品公司等企业正积极推进黄花菜下饭酱的研发试产和渠道铺设。赵漫漫决定先观察市场反响,待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后,再逐步引导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履新一个多月后,赵漫漫的笔记本上已记满社区情况:“37个村组,脱贫户383户、监测户50户。”她计划逐一走访,“只有摸清每户的家底和变故,才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今年4月底,赵漫漫专门去考了三轮车驾照。在平模社区,不少村民仍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年迈的村民们常常天不亮就背着几十斤重的蔬菜瓜果,沿着陡峭的山路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山脚集市售卖。卖完农产品后,又要背着采购的油盐种子返程。赵漫漫盘算着建一个“帮帮队”,这本三轮车驾照很快就能帮上大忙了。
赵漫漫的家乡山东菏泽,是闻名全国的“农村电商第一市”。2023年,当地电商产业已带动57万余人就业,成为百姓致富的金钥匙。这让她思考:能否借力电商东风,让平模社区的黄花菜、食用菌等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接过帮扶接力棒,赵漫漫深感肩头沉重。“茅台集团倾力帮扶道真,前几任队员打下了基础,我不能让乡亲们失望。”前任书记王相程的名字,至今仍被村民们时时提起——这让她明白,驻村书记的答卷,最终要写在这片土地上。
黄树珍(贵州茅台道真经销商):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 ■ 记者 周清 通讯员 钱芳
10余年来,贵州茅台道真经销商黄树珍一直执着于干一件事:为道真招商。
她曾成功为当地引进四川桑蚕养殖企业,却因气候不适退出;听闻道真山地适合发展高效农业,驱车载着台湾农企负责人实地考察;看到难耐暑热的重庆人住进道真农家小院,她邀请鲁能集团和重庆两江假日酒店公司考察避暑旅游项目;面对道真10万余亩茶园,她专程赴四川雅安茶厂取经,推动夏秋茶制作藏茶……
卖酒才是黄树珍的主业,但她为何要执着于招商引资?这就要提到黄树珍的一段久远记忆:那是寻呼机滴滴作响、绿皮火车轰鸣的年代,她在四川成都工作。每到春节前后,道真的亲戚们在打工往返的路途中,都需要在她家借住一晚。
“那时候就想,要是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到钱,该多好。”黄树珍说。2000年前后,黄树珍辞职下海。在商海拼搏数年后,成为贵州茅台道真经销商,她的生意虽然越做越大,但当初的念头却一直搁在心里。
2015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茅台集团结对帮扶道真自治县,茅台集团向道真派驻帮扶工作队。得到消息后,黄树珍主动联系上工作队,申请成为“编外”队员,加入帮扶工作,总计捐赠款项、物资超过400万元。
今年,黄树珍又作出一项重要捐赠——将自己持有的贵州茅穗农业产业有限公司46%的股份捐赠给道真25个村集体。据了解,贵州茅穗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道真村集体农产品的销售工作,而这些村集体正是茅台集团的帮扶对象。
黄树珍说,“捐赠只能解一时之急,要让乡亲们有稳定的工作、长久的收入,关键还得靠产业发展。”这也是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调研道真帮扶工作时倡导的理念。
现在,黄树珍又开始了她的招商行动。2月19日,她带着道真蜂蜜和精心准备的蜂蜜产业发展方案,找到库迪咖啡总部和其总裁陆正耀。
陆正耀曾在2023年随黄树珍考察过道真,对这个黔北小城记忆犹新。道真蜂蜜的品质及这一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打动了陆正耀。
3月12日,库迪生态蜂蜜加工项目正式落户道真。根据规划,项目将投入5000万元资金,以道真蜂蜜为原料生产甜味剂及系列蜂蜜制品。这些产品将直接供应库迪咖啡全国1.5万家门店和4万家便利店。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带动5000余人就业,年营业收入达2.6亿元。
依托库迪成熟的零售网络,道真蜂蜜产品将实现从原料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贯通,推动当地养蜂产业从零散经营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黄树珍说,“库迪蜂蜜产业项目的产能设计不仅能够消化道真本地蜂蜜产量,还能辐射正安、务川等周边县,改变黔北蜂蜜有产量无产业的困境。”她计划投入2000万元,重点布局产业链上游:一方面培育五倍子、桂花等优质蜜源植物,另一方面搭建面向全国的可视化养蜂平台,为库迪蜂蜜产业项目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同时,贵州茅穗公司也专注蜂种培育和农户培训,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7月中下旬,库迪生态蜂蜜加工项目首批产品进入市场。对此,黄树珍满是期待,多年前搁在心里的朴素愿望,即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