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
青少年跳绳邀请赛。
中国—东盟校企合作职教出海项目集体签约仪式。
开幕式。 ■ 记者 张永霞
盛夏蝉鸣起,宾朋汇四方。7月24日至27日,以“智汇人文,教育共融,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贵安新区举行,千余名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话教育改革发展,共商交流合作大计。
作为中国与东盟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教育合作平台,本届交流周虽为“小年”,却在精简中更显精致,在务实中更重实效。116项活动串联起教育与“文旅体”“科创产”“商经贸”的深度融合,让来自东盟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青年学子在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中,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盛夏之约。
人文交流 绽放多彩之花
7月25日晚,贵安新区云漫湖公园的夜空被灯火点亮,一场主题为“文明互鉴·多彩合鸣”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在此精彩上演。舞台上,灯光璀璨,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300多名演职人员携手登台,用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着双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灵动的舞姿、悠扬的歌声,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与欢呼。
此次演出是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多彩合鸣”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季特色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年人文交流特色品牌项目之一。除此之外,以“知行贵州”为主题的国际青少年交流计划项目和传统文体赛事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中国—东盟青少年跳绳邀请赛现场,来自中国及东盟多国的10支青少年跳绳队选手们身轻如燕,五彩的跳绳在他们手中飞速旋转,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从青少年抓起,能够更好地搭建交流的桥梁,孩子们从小就能参加这种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来自泰国一家跳绳俱乐部的负责人查拉莉·西莉亚那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本届交流周以人文交流为主线,将音乐节、美食文化专场、国际文化艺术演出、电竞嘉年华、国际职业技能和体育交流赛事等人文项目与贵州文旅体活动充分融合,打造文旅体项目新样板。
从文化艺术到传统体育,从学术研讨到青年互访,中国与东盟以教育交流周为纽带,在人文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数字赋能 开拓教育新篇
交流周期间,首届Z世代多彩电竞大赛暨贵州高校电竞联赛系列活动在青岩古镇火热进行。来自泰国庄甲盛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电竞健儿,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开放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和贵州本土的高校战队选手组队竞技,全神贯注操作着鼠标和键盘,在虚拟世界中展开激烈角逐。
“我觉得举办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可以与国际选手交流切磋,提升自己的水平。”贵州师范大学参赛选手刘岱林说。
数字化浪潮下,教育创新正打破时空界限。本届交流周以“数智‘黔’行”为主题,让数字技术成为教育合作的“加速器”。
依托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移动等建立战略互信机制,以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为平台,汇聚国内相关高校及领域内优秀数字课程资源和智能数字工具,共建面向海外数字资源中心和慕课平台,目前已汇聚国内外课程资源467门,上线虚拟实验项目超10项。
从慕课平台到智能实训系统,数字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教育的“无形桥梁”。
职教出海 搭建合作桥梁
职业教育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开幕式上,“贵匠工坊”职业教育联盟的成立备受关注,成为贵州职教出海的重要载体。
该联盟立足国家战略和贵州发展需求,整合优质资源,与东盟国家开展深度合作,发布贵州职教出海旗舰品牌——“贵匠工坊”,首期预计落地8至10家。通过“贵匠工坊”,贵州将向东盟国家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双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规划与实践经验、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绿色校园建设模式、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新机制以及生态育人理念等特色做法,在中国—东盟共建共享“低碳扩绿校园”产业推荐会上引起共鸣,为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另一边,铜仁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沙湾拿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际合作教育培训基地协议等一系列中国—东盟校企合作职教出海项目,则是“职教出海、教随产出”的生动实践。
合作的深度,在一串串数据中不断彰显:本届交流周推动签署各类协议(备忘录)60余份,联合建设海外(产业)学院、联合研究院8个,互建实习实训基地6个,建设高水准职教共同体或产业教育联盟3个,推动1100名国(境)外青年来黔研学游学和交流访问……
十八载风雨同舟,十八载硕果盈枝。自2008年举办交流周活动以来,一份份合作协议签署,一批批项目相继落地,在中国与东盟大地上,教育之花越开越盛,文明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