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专业化审判协同化治理多元化引导
“三化”并进 绿水青山展新颜
  ■ 通讯员 郭源林
  “去年我们来的时候,这棵古茶树还满是虫洞,树皮被白蚁啃得斑驳不堪。”今年6月,黔西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庭长樊莹带领合议庭成员再次来到金沙县清池镇阳波村,虬劲的枝干、嫩绿的新芽令古茶树透露着盎然生机,时隔一年,树仍然是那棵树,但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如今,树干上的虫洞已被专业药剂处理,树下还安装了蚊虫诱捕器。
  自从这起涉及古茶树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案被黔西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后,樊莹及合议庭成员一直对古茶树的后续保护念念不忘。从案件审理到判后回访,这是黔西市人民法院通过司法手段守护生态资源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院始终将环境资源审判作为服务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专业化审判、协同化治理、多元化引导“三化”并进,着力打造护航生态资源的“黔西样板”。
  专业化审判筑根基
  筑牢司法屏障,专业化审判是第一要务。
  黔西市人民法院高度重视环资审判力量建设与能力提升。2020年8月,该院设立环境保护法庭,集中管辖黔西市、金沙县辖区内由基层法院审理的一审环境资源类案件,以及织金县辖区内的环境资源行政、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归口审理模式。法庭配备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或丰富环资审判经验的员额法官5名、法官助理4名、书记员6名。通过常态化组织参加上级法院专项培训、邀请环境领域专家授课、开展疑难案件研讨、强化类案检索应用等,队伍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显著提升,为高质效审理环资案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化的审判能力在“古茶树保卫战”中得到充分检验。2024年5月,黔西市人民法院受理由金沙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金沙县林业局怠于履行古茶树保护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该院环境保护法庭深知古茶树是金沙贡茶文化孕育发展的载体和见证,此案关乎生态修复与历史传承,遂立即启动“环资审判绿色通道”。承办法官深入古茶树分布区细致勘查,发现部分古茶树存在倒伏风险及周边明火隐患。同年6月,承办法官组织召开庭前会议,责令林业局限期整改。面对确凿证据,林业局承诺3个月内完成普查、挂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同年9月回访时,为防止问题反弹,黔西市人民法院现场发布《古茶树司法保护令》,以“七禁止”刚性条款构筑起“物理防护+法律震慑”双重屏障。林业局全面履职,行政公益诉讼目的达成,黔西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诉讼。
  该案得以圆满解决,不仅直接保护了珍贵的古茶树资源,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也激活了基层治理活力。通过“管护协议”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更让优质古茶树资源成为当地发展“古茶树保护+生态旅游+茶农共富”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核心资产,带动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要用法治的力量,串联起行政履职、社会参与和生态修复的链条,激活生态保护系统工程,让每一片绿叶都能在司法的阳光下自由呼吸。”黔西市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道。
  协同化治理聚合力
  守护绿水青山,需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共治格局。黔西市人民法院深谙此道,积极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在赤水河上游的金沙县河段,一场特殊的“生态修复课”正在进行。“因为嘴馋,法律意识又淡薄被追究法律责任,我在这里真诚地道歉,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我愿意赔偿。”在增殖放流活动现场,非法捕捞者黄某某悔恨万分。2023年7月,该院受理杨某全等6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经法院组织调解,6名被告除公开道歉外,还购买价值10311.2元的鱼苗,在法官监督和农业部门专家指导下,于非法捕捞流域完成放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案件的成功解决,得益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多元共治机制的建立。
  “这份协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边界,如果真正落实,将更有效衔接各部门工作!”在黔西市人民法院会议室,法院召集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水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生态环境等八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关于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多元共治机制的意见》落地展开会商。检察机关随即提出建立联合巡查与线索即时移送流程,林业局担忧古树名木保护中的技术认定……各方在讨论中明晰权责,在共识中强化合力。依托该机制,黔西市人民法院成功衔接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与民事诉讼环节,凝聚起守护“乌江秘境·花都黔西”的强大合力。
  多元化引导润民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护绿水青山,必须要让法治理念和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为此,黔西市人民法院主动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环境资源审判的延伸,以多元形式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现在开庭!”2024年3月31日,法槌声在黔西市新仁乡隆兴村响起。黔西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此巡回审理一起水污染责任纠纷案。被告养殖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将产生的猪粪便堆积在原告修建的、用于日常饮水及生产生活水井的坡上方。雨水多发时,这些粪便经坡面流进两口水井,导致水源被污染不能继续饮用。法官结合案情和当地实际,用通俗语言宣讲环保法规,解答村民疑问。一位旁听的大爷感慨道:“原来倒垃圾不注意也可能违法,以后可得小心了!”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让生态保护意识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每逢百里杜鹃、化屋村等旅游旺季,法院干警便化身“普法宣传员”,向游客和村民发放宣传资料,用生动案例讲解旅游、环境资源保护等法律知识。“这个普法搞得好,提醒了我们旅游中应该注意的法律风险,很贴心!”游客的点赞是对普法成效的肯定。黔西市人民法院通过持续不断的多元化引导,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以法治力量涵养文明乡风,护航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从濒危古茶树的重获新生,到赤水河畔的鱼苗入水;从巡回法庭上的法治启蒙,到多方会商凝聚的守护共识,黔西市人民法院以专业化审判为剑,以协同化治理为网,以多元化引导为雨,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司法守护的坚定篇章,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贡献坚实的司法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