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绥阳县枧坝镇:小站点撬动大民生
  ■ 通讯员 潘娅 王泽熙
  “为了推动工农大桥翻建,我们多次组织召开群众会,收集意见整理上报到联络站,再经联络站转办落实。历经8个月的建设,今年大桥终于完工并顺利通车了。”6月24日,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代表活动小组的县人大代表刘成梅如是说。“当时我建议这座桥加宽,改成两车道,这条意见被采纳了!”“我建议铺上沥青,路面更整洁。这条意见也被采纳了!”在场的群众纷纷开心地介绍道。黄鱼村工农大桥的成功翻建是枧坝镇代表联络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动范例。
  从“群众找代表”到“代表在身边”
  2024年5月,枧坝镇人大主席团着手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工作,结合辖区内人大代表分布情况和专长,将71名人大代表科学划分为7个代表活动小组和1个专业代表活动小组,并全部纳入代表联络站管理。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打通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阵地,搭建起代表服务群众的坚实桥梁。
  黄鱼村工农旧桥是多年来困扰当地群众出行、农产品出村的一个交通瓶颈:桥面窄,承载力弱,稍大一点的货车无法通行。黄鱼村代表活动小组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形成旧桥改造的建议上报到枧坝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站调研核实后,转交给枧坝镇政府及有关站所办理。枧坝镇政府积极向绥阳县交通局争取资金265万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将旧桥翻建成长120余米、双向两车道的新桥。凭借改善后的交通优势和村里的坝区资源,黄鱼村成功引进2位种植大户,分别开展水稻和黄瓜规模化种植,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忙季节,每天都有30余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
  “桥修好以后,大货车进出畅通无阻。眼下正是黄瓜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有大货车来运货,把黄瓜销往各地。我们也能就近务工,活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挣到几千元。”黄鱼村村民石昌强满脸笑容地分享着生活的新变化。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高效运作,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
  “专业小组”助力乡村旅游腾飞
  立足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需求,枧坝镇创新思路,组织具有旅游工作经验和专业经验的人大代表,成立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专项代表小组。该小组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联系并协助成立枧坝镇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协会,对辖区内61家民宿开展等级评定工作,有效协调解决游客吃、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主动协助调处矛盾纠纷,全方位助推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向人大代表反映的古树保护、路灯安装、污水处理等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回复和妥善处理,让前来避暑的客人出行更加便利。今年4月初,我的民宿房间就全部预订一空,这让我对未来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更有信心了!”经营枧坝社区鱼泉避暑山庄长达13年的负责人杨开琴感慨道。如今,这座山庄已拥有64间客房,可同时容纳约120名游客。夏天一个月就可以收入近20万元。如今,枧坝镇60余家民宿,如春雨洗礼,葱茏茂盛,蓬勃发展。
   “码上工作室”架起“连心桥”
  为助力人大代表及时收集民意,提升履职成效,更精准地解决群众难题。枧坝镇积极探索,搭建起“码上工作室”这一代表履职平台。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群众和代表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实时提交意见建议、反映社情民意。这一举措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偏远村落的群众也能便捷地表达诉求。
  “我们每天都会登录‘码上工作室’查看建议收集情况,收到建议后,会立即核实内容后,交办到相关承办部门,由承办部门向代表反馈办理结果。”枧坝镇人大秘书雷青介绍道。该镇通过“码上工作室”实现收集民意、处理问题、反馈结果全流程网上追踪,确保选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自2024年5月以来,该镇已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9条,其中代表接待群众收集34条,“码上工作室”收集27条。目前,已办结回复166条,办复率为98.2%,满意率达97.5%。
  枧坝镇人大主席吴鹏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狠抓组织保障、学习培训、阵地建设、制度完善、宣传报道“五个到位”,强化包保村民组定点联系、接待选民定时联系、包保企业主动联系、“码上工作室”随时联系、专业代表小组对口联系“五个联系”工作,依托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专项代表小组,加强与相关产业协会的对口联系,全力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代表联络站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连接党心与民心的坚实桥梁。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