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现场。 ■记者 付先锐 张斌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吸引了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嘉宾齐聚贵阳。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成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本次论坛积极回应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等重要国际会议关切。
四大板块聚焦全球生态挑战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围绕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设置了四大核心板块和20个主题论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板块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等6个论坛。“应对气候变化”板块设置“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4个论坛。“生物多样性保护”板块包含“南极公海生态保护”等5个主题论坛。“多元协同治理”板块则设置了“AI+绿色发展论坛”等5个论坛,探索技术与生态治理的融合创新。
在7月5日举行的“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介绍,2014年6月至2024年12月,中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28.20万件,2021年以来案件数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从试验区到示范区的绿色蜕变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成为论坛展示的重点。论坛选定了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交流体验中心、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等10个生态文明示范点位。
这些点位集中展现贵州近年来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方面的积极探索。例如,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交流体验中心直观呈现贵州将大数据优势产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监测、智慧环保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则解读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紧密关联,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区治理成果。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论坛上发布的《贵州“两山转化典型案例”(中英文版)》,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考样本。
务实成果引领全球生态治理
论坛首日即推出一系列重磅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在“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主题论坛上,发布《赤水河长效保护机制研究报告》和《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先后出台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等。云、贵、川三省还共同立法,探索出“立法共商、执法联动、补偿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模式,自2018年起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为我国其他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样板。
7月6日举行的“可持续发展SDGs十年回顾与展望”论坛上发布《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该报告覆盖G20成员国及13个具有绿色金融实践代表性的非G20国家,揭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四大趋势。
论坛还启动“丝路伙伴计划”,推动贵州刺梨等特色生态产品通过国际认证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以生态产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重塑“绿色丝绸之路”价值内涵。
绿色融资主题论坛发布《推进多边开发银行改革,提升全球气候融资行动》成果文件,围绕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的作用提出政策倡议。
论坛第二天,与会代表继续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融资、循环经济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司法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环境资源案件自2021年起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贵州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其从“试验”到“示范”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此次论坛凝聚的共识与倡议将从贵阳传向世界,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