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陈钰潇:俯身倾听处 泥土亦生香
  ■ 策划/罗翔 徐殿鹏 执行/龙钰
  【编者按】在司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黔南法院一批又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接续奋斗,每天都上演着平凡却不平淡的感人事迹,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生动展现全州法院干警忠诚实干、冲锋在前、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黔南州法院系统驻村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工作实践。
  即日起,贵州法治报联合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推出干警驻村故事,讲述黔南法院驻村干警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强村富民、为民办事等方面的故事,展示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践行初心使命、持续担当作为的动人风采。

  2022年9月,陈钰潇受组织委派,来到荔波县小七孔镇新街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赴任前夕,一个问题反复萦绕心头,作为一名法院选调生,入职刚满一年,带着法律人的严谨却尚缺基层的历练,究竟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未知的环境与沉甸甸的责任交织着期待与迷茫,让陈钰潇的脚步在踏入新街村时,多了几分忐忑。
   初识新街:颠覆想象的乡村图景
  踏入新街村,眼前的景象令陈钰潇颇为惊讶——这哪里是刚摘帽几年的深度贫困村?平坦宽阔的村道延伸开去,两旁是统一规划的独栋小楼,民宿、农家乐的招牌点缀其间。正如村口那块醒目的招牌所书:“新街康养民宿村”。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与她脑海中泥泞小路、稻田鸡鸭的传统乡村印象截然不同。
  “小陈,走,带你去下队转转!”或许是察觉到陈钰潇初来乍到的局促,村干部热情招呼着,领陈钰潇入户走访,一路介绍村情。原来,新街村是在小七孔景区提质扩容后,才从贫瘠的大山深处整体搬迁至此,新址距景区西大门仅一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新街村得以乘上景区旅游的东风。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精准施策,加之部分有远见的村民带头示范,大家看到了民宿经济的巨大潜力。
  面对土地资源受限、难以发展传统农特产业的现实,村民们积极响应:修缮房屋、完善配套、美化庭院……齐心协力之下,昔日的搬迁安置点,蝶变为今日生机勃勃的“民宿村”,村民们真正端起了“旅游饭碗”,共享发展红利。
  窗口与田间:读懂乡亲的“无字书”
  陈钰潇刚到村里时,正赶上各级乡村振兴工作的密集迎检。她立刻投入其中,协助村委和驻村工作队汇总、核对各类表格。这段埋头“填表”的日子,让陈钰潇把村里的基本情况和12个组的分布轮廓牢牢记在了脑中,算是打下了驻村工作的第一块基石。
  为了让陈钰潇更好地融入工作,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经商议,把她安排到了一个最能直面群众、锤炼能力的“前沿阵地”——和村干助理一起,在服务大厅接待办事的乡亲们。
  起初,陈钰潇像个安静的“学徒”,坐在一旁默默观察:看大家怎么跟乡亲们沟通,听他们用布依话交流,努力捕捉每一个词句的意思。慢慢地,即使大厅只剩她一个人,也能自如地和前来办事、领物资的乡亲们聊上几句了。有时在闲聊中,听说谁家在外务工的亲人回来经营民宿了,或是换了地方打工,陈钰潇都会把信息认真记下来,顺带给网格员提一句:“就业台账更新了吗?”大厅内工作不忙的时候,看到同事们去入户走访,陈钰潇也总爱跟着一起去,边学习调研,边用手机记录下大家工作的点滴。就这样,陈钰潇的脚步跟着大家踏遍了全村449户的门槛。
  农忙时节,陈钰潇为前来领种子、化肥的乡亲们称重装袋;在服务窗口,她总是不厌其烦,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合医缴费、养老认证;配合上级做好经济普查,陈钰潇跟着跑遍了村里的商户……在一次次的俯身倾听和贴心服务里,她渐渐感觉,新街村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小站大用场:在村里的法治时光
  “小陈,我把当事人的材料发你了,麻烦你转交村里的当事人,我让他去村委找你了!”“你好,有人打电话叫我来村委拿材料,是这儿吗?”“对对对!这是你的应诉材料,这个案子情况是这样的……”除了村委的日常工作,陈钰潇还承担着新街村法官工作站联络员的职责。
  在村里这两年,陈钰潇密切保持着和单位、辖区法庭的联系。单位来村里、进校园开展法治宣传,她都积极参与;法庭需要送达法律文书给村里的当事人,或者要向乡亲们解释法律条文,她协助办理;乡亲们遇到法律问题找到咨询时,陈钰潇也会认真查找相关法条,帮他们分析,指明合理合法的维权途径。
  穿梭于村委与法官工作站之间,深入家家户户,陈钰潇渐渐对化解基层纠纷有了更深的体悟:化解心结,有时比厘清法条更重要。俯下身去,裤腿上沾着泥点子,才能真正听懂乡亲们的诉求,共情他们的处境。这份设身处地的理解,才是赢得信任、让群众相信司法公正的基石。
  如今,陈钰潇已完成驻村任务,回到荔波县人民法院工作,可在新街村工作两年的一幕幕依然清晰:走访慰问时的嘘寒问暖,发放种子化肥时的农忙气息,森林防火宣传的声声叮嘱,还有动员缴纳合医养老的耐心解释……陈钰潇细细想来,或许乡亲们教给她的,远比她为他们做的要多得多。当初赴任前那个萦绕心头的问题——“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此刻在陈钰潇的心里,已有了清晰的答案:在扎根乡村的时光里,用这微薄之力,倾听每一份心声,化解每一点忧愁,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便是群众工作最朴素的真谛。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