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警们在整理卷宗。 ■ 记者 付先锐
在贵安新区高峰镇烟火氤氲的周三“赶场日”,清镇市人民法院大科城法庭的法官们化身特殊的“赶集人”——他们背着国徽、揣着卷宗,把巡回审判车停在集市边,将司法服务“摆”到群众家门口。
清晨,法徽在晨雾中闪烁微光,大科城法庭的干警们已踏上“赶场”之路。法官小邱和助理、书记员钻进巡回审判车,引擎声打破了村寨的静谧。当天首站是10公里开外的村寨,一起棘手的相邻权纠纷正等待“会诊”。路上,干警们讨论案情:清镇市某村民小组复耕时堵塞通行要道,15户人家出行受阻,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矛盾已从“路面堵塞”升级为“人心隔阂”。
“诉讼不是目的,修复邻里关系才是关键。”小邱在笔记本上圈出关键词,迅速勾勒出“实地勘查+村委联动+情感疏导”的解纷框架。车轮碾过乡间土路,朝阳在卷宗封皮上投下金色斜角,一场“沉浸式”司法服务即将开场。
抵达村寨后,法官即刻展开实地调查。经了解,因部分村民在原有通行道路上复耕,导致相邻村民出行受阻。这处土地涉及村民数量众多,诉讼解决虽能治表却不能治根,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化邻里矛盾,破坏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给村居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小邱深知要想妥善化解矛盾,必须拿出一个让村委会、村民都能接受的方案才行。
“大叔,您看这玉米苗长得旺,但路堵了,乡亲们心里的‘坎’就高了。”小邱蹲在田边,随手拔起一株杂草,“《民法典》规定,相邻权人必须提供必要通行便利。您要是坚持堵路,可能要承担侵权责任,但邻居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真闹上法庭,以后咋处?”法官又转向围观村民:“大家都是老邻居,通路既是‘法’的要求,更是‘情’的需要。”最终,在法官和村委会的见证下,村民们为了集体利益,自愿退回侵占土地并将道路恢复成原状。
刚解决道路纠纷,村委会主任又拽住法官衣角:“林地的事更棘手。”原来,部分村民为扩种私自砍伐林木,林业站多次警告无效,村委会担心“硬处理”会引发村民对抗。
小邱翻开《森林法》,“普法小课堂”正式开讲:“盗伐林木不仅要赔偿损失,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律。但咱们可以‘三步走’——林业站先固定证据,法庭发《司法建议书》督促整改,再组织‘以案释法’巡回宣讲会,既震慑违法,又解开群众‘心结’。”
一番话让村委会主任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法官现场连线林业行政部门,建立“行政监管+司法预警+基层调解”的联动机制,为类似纠纷画出“解纷路线图”。
下午4点,审判车颠簸着返回法庭。小邱顾不上喝口水,又一头扎进案卷堆。办公室里,助理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窗外的夕阳将“公正”二字照得透亮。
晚上7点,当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落下,小邱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办公桌上,“司法为民”的台签在台灯下泛着微光。这一天,他们走过10多公里山路、调解2起纠纷、普法30余人次。没有高光时刻,只有家长里短中的耐心倾听和卷宗堆里的字斟句酌,却让“法治”二字在乡间地头扎下了根。
从晨光熹微到星斗满天,大科城法庭的“赶场日”是基层司法的微缩切片:用脚步丈量的不是距离,而是民心;化解的不是简单纠纷,而是乡村治理的“方程式”。当法官们的巡回审判车再次驶入集市,摊位上的吆喝声与法槌声交织成独特的乡村法治交响——这,就是新时代人民法庭的“烟火气”与“正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