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理论
第05版:人大周刊
第06版:人大周刊
第07版:国内
第08版:国际
标题导航
“大数据+大治理”护航贵州高质量发展
马汉成到黔东南自治州调研
最高人民法院调研组到我省开展脱薄联系帮扶工作蹲点调研
让社区成为有温度有智慧的家
图说新闻
全省卫生健康行政执法“法·益”案例思辨会举办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AI同事”24小时守护
让社区成为有温度有智慧的家
■ 记者 孟锦群
“张阿姨,您几天没出门遛弯了,我们来看看您!”4月10日早上10点,遵义市新蒲新区礼仪街道新民社区工作人员刘言敲开了张阿姨家的门。张阿姨上周摔伤后卧床,社区医生和志愿者随即上门照料。而发现异常的,正是社区新来的“AI同事”——一套24小时值守的智能监控系统。
这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拥有8500余名居民的开放式社区。“我们社区人口众多,传统手段根本管不过来。”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星科说,2024年12月,新民社区联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遵义新蒲新区分公司利用视联网、智能终端、AI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一套安防智能化系统。这套系统,通过平台的汇聚和整合,以机器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为小区打造了“车过留痕、人过留影”全天候、全流程防护体系,实现了用科技填平管理鸿沟。
“小区共有400多个摄像头,其中不少是AI智慧摄像头。摄像头收集数据后,汇集到天翼云平台进行大数据计算,若出现异常情况,社区专职人员手机终端将接收到预警信息,及时查看,及时处理。”李星科说,这套安防智能化系统覆盖新民社区19栋楼、94家酒店和幼儿园等重点区域,给社区织成了一张“智能网”。
“过去靠人盯,现在靠数据跑。AI不仅能‘看’,还能‘想’。”李星科指着系统大屏一道黄色轨迹解释道,“比如高空抛物,摄像头能自动追踪抛物路径,锁定责任人,安防智能化系统启用后,这类事件已经减少了八成。”
“这不是简单的监控,而是有‘大脑’的系统分析。”遵义市电信公司新蒲新区分公司技术部负责人何青松,是“AI同事”的“技术导师”。
何青松介绍,这套安防智能化系统加载了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火情预警等10多种AI算法。“电梯里有人推电瓶车,系统立刻语音警告‘电瓶车禁止入内’,同时通知保安;独居老人有异常,自动触发预警;甚至幼儿园门口出现危险情况,AI也会直接联动安保人员。”何青松说。
最让人惊喜的是系统的“学习能力”。李星科说,“比如电瓶车乱停,AI能根据不同楼栋的情况调整策略——有的区域重在预防,有的区域需要加强管控,这叫‘因地制宜’的智慧。”
“以前处理投诉占一半精力,现在AI抢先处理问题。”刘言翻开工作日志:某日,系统报警显示3号楼消防通道被儿童自行车堵塞,保安5分钟便清理完毕;另一次,高空抛物摄像头捕捉到一只坠落的玻璃瓶,物业根据轨迹找到住户,对方认罚。
最让居民称道的是“亲人关爱”功能。李星科讲了个暖心的故事:独居的吴大爷喜欢每天早晨去菜场,AI记录了他的习惯。某天系统提示“异常”,网格员上门发现老人发烧,及时送医。“AI不会说话,但比谁都细心。”李星科说。
傍晚,社区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散步,电瓶车整齐停放在充电区,智慧平台的“同事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它们不会喊累,不会抱怨,用24小时守护社区,让社区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家。
“技术是冷的,但用得巧,就能暖人心。”李星科望着手机屏幕上的数据流说。
记者手记
走进新民社区,最忙碌的“工作者”或许不是人,而是400多双“智慧眼”,智慧眼的背后是强大的AI算力,科技的力量,让这个开放式社区的管理从人海战术进阶到了数据赋能,新民社区的蜕变印证着一个道理:最好的技术,永远以人为尺度。当AI成了社区管理者的“同事”,管理更有精度,服务更有温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