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交安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国内
第08版:文艺
标题导航
只要盛开过
你好火焰蓝
泊舟听泉图
乌蒙山麓杜鹃红
雷电与古树的邂逅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雷电与古树的邂逅
■杨少辉
在苗岭深处的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有一棵巍峨的秃杉矗立在村中吊脚楼旁。它高大挺拔的躯干、墨绿的树叶,在山风的轻拂下,宛如大自然的王者,在向远方的来客招手致意。
格头,苗语谐音“甘丢”,大意为居住在秃杉弯曲枝桠下的村庄。这个仅有167户、610人的苗族村寨,2013年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被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秃杉之乡”。
格头苗寨地处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这里生长着漫山遍野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秃杉。秃杉又名台湾杉,是一种大型的杉科台湾杉属植物,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中国特有物种。它与桫椤、珙桐、银杉、银杏、红豆杉等100多种植物一起,同属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物种,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在中国大陆,秃杉仅分布在贵州的雷公山、云南的怒江和澜沧江流域、湖北的利川,而格头村却保存着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原生性最强的原始秃杉林。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格头人,向来对秃杉敬畏有加。据说,他们祖先从远方迁徙至此,便栖息在这棵“千年秃杉”的枝桠下。因此,格头人对秃杉满怀感恩,从不随意砍伐。即便秃杉枯死,村里人也不会将其砍下来当柴烧,而是任其在山中腐烂。十年前,村里还立下石碑,严禁任何人随意采伐秃杉。
走进格头村,那棵胸径为2.18米、高45米,树龄千年,需8个成年人方能合抱的秃杉,被誉为“秃杉王”“千年秃杉”。它不仅是格头村的生态地标,也成了游客到格头必去的“打卡点”。
近年来,格头村以秃杉作为生态旅游招牌,开展了集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村民们利用自家吊脚木楼,打造出杉宿、迎杉居、溪畔晓筑、橙子客栈等10家特色乡村客栈,拥有床位130个,还有农家乐5家。每到五一、国庆、暑假等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生意十分红火。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有一年,天上乌云密布,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伴随着一声巨响,村中“千年秃杉”的树梢被雷电劈断,还有一根巨大的枝条掉落在树上,给游人带来了不安全隐患,令人心惊。
每年立春过后,常有游客前来参观,加上树旁有农户房屋,万一遇上雷雨天,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于是,雷山县政府责成林业部门为这棵“千年秃杉”安装了避雷设施,并请人清理了掉落在树枝间的枯枝,消除了再次遭受雷击和枯枝掉落的危险,保障了附近村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历经雷电洗礼,又身披避雷设施这一“铁袍”的“千年秃杉”,依旧如坚毅的卫士般屹立在格头村。它古树逢春,枝繁叶茂,以傲然之姿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与淳朴的村民,静静地见证格头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林业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