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樱花园美景。 通讯员 袁福洪 摄(贵州图片库发)
游客在梵净山景区游玩。 通讯员 叶顺强 摄(贵州图片库发)
贵安樱花园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花观光。 通讯员 袁福洪 摄(贵州图片库发)
春茶开采。通讯员 张仁东 摄
赤水河美景。通讯员 袁龙 摄(贵州图片库发) ■记者 范良丽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老百姓源源不断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春到人间草木知,黔山贵水美如画。春日的贵州,是一幅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生态长卷,梵净山春雪初霁、红枫湖樱花如云、赤水河丹霞流韵、生态茶香飘万里……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上,法治力量正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屏障,书写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和谐诗篇。
法治守护“双世遗”
三月,一场春雪为梵净山披上银装,奇峰、林海与冰雪交织,红云金顶在雪雾中若隐若现,蘑菇石如白玉雕琢,黔金丝猴在林间嬉戏打闹……
春雪初霁的梵净山,既是自然馈赠的“生态孤岛”,也是全球瞩目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更是地球同纬度唯一的“绿色奇迹”。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14亿年的地质演化孕育了蘑菇石、万卷书等奇观,更庇护着7900多种古老孑遗物种和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将其命名为首批“世界旅游名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纳入“绿色名录”。
为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切实保护这方集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于一身的生态净土,铜仁市以法治为盾,构建起梵净山保护的立体网络,全力推进梵净山可持续发展。
《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锦江河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核心区禁入、缓冲区严控,将梵净山生态保护纳入法治框架。
《梵净山重点野生动植物司法保护令》的发布,则是用司法的刚性为黔金丝猴等濒危物种的保护托底。
2024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将梵净山的保护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通过建立梵净山执法协作和资源管理联动机制,让梵净山遗产地区域江口、印江、松桃和市直有关部门联动执法、联合管理,形成执法司法保护的合力,为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保护。
如今,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现代技术为保护加码,实现对梵净山的全域监测、全时保护;设立在梵净山山顶普渡广场处的公安警务室,将警务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法院设立环境保护法庭;检察院设立生态保护检察室,法治手段成为保护、管理梵净山的尖兵利刃。
法治护航下,梵净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生态账户“增值”。森林覆盖率稳定在97%,黔金丝猴种群逐年恢复。“梵净生态账户”授信超122亿元,越来越多的群众端上“生态饭碗”。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梵净山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衍生出登山赛、康养小镇、抹茶主题产业等新业态,赛事经济与生态名片相得益彰。
春雪消融,梵净山新绿初绽。这座被法治浸润的“天空之城”,正以生态之美诠释“两山”理念,以文化之韵书写可持续发展的“贵州答卷”。
立法保护“大水缸”
人间最美三月天,春花烂漫展新颜。三月的红枫湖畔,万亩樱花正值盛放,粉白花海倒映碧波,花瓣随风轻舞,宛如一封封春日来信。
红枫湖不仅是贵阳的“城市之肾”,百姓的“大水缸”,还是贵州最大的高原人工湖,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然而,这片如诗如画的风景并非天生永恒,它的美丽背后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数十年来以法治思维、制度创新守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实践。
上世纪90年代,红枫湖曾因过度的网箱养鱼、周边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水质一度恶化至Ⅳ类甚至Ⅴ类,百姓的“大水缸”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
转折始于2009年,《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57项禁止性条款,为红枫湖划定了明确且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这是贵州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单一水体进行专项保护,首创了“一湖一法”的保护模式。
立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此后的十年间,《贵阳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清镇市红枫湖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形成“1+N”法治保护体系。
2017年,红枫湖全面取缔网箱养鱼,累计拆除养殖网箱4.2万平方米;2020年,流域内畜禽养殖场全部搬迁,年减少污水排放50余万吨。污染从源头上得以控制,红枫湖的保护得以真正落地。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红枫湖保护中,司法协作机制的创新让保护变得更有力度:清镇市人民法院环保法庭设立红枫湖巡回审判点,对非法捕捞、排污等案件实行快立快审;检察机关建立“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针对违规垂钓、偷排废水等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公安部门运用无人机、红外摄像头开展“智慧巡湖”,对非法采砂进行严厉打击。
法治护航下,红枫湖的生态价值持续释放。2024年,贵安樱花季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逾亿元;清镇市推行“生态入股”,村民以林地、湖岸线资源入股旅游公司,既享受经济分红又参与生态环保。
站在观景台远眺,樱花掩映中的湖面波光粼粼,巡湖队员的橙色马甲格外醒目。这片曾被污染困扰的水域,如今正以“立法保护—司法保障—生态反哺”的闭环,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司法呵护“生态茶”
晨光初透的清晨,茶山在白色雾霭中若隐若现,青芽上的露珠晶莹剔透。采茶女的竹篓轻轻掠过茶垄,一群山雀张开翅膀剪开薄雾。
我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居全国前列。孕育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造就了贵茶“香高馥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优良特质。
为保护“干净黔茶”赖以生存的土壤,各地以法为笔,勾勒出生态好与产业兴的共富画卷。
在连续四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的湄潭,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的设立,开创了司法护茶的先河。
这一创举的背后是“三个环境一体保护”的法治逻辑,构建从农药管控到商标维权的全链条保护网,为湄潭县首位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司法供给。
两年来,法庭发出13份禁止令,化解涉茶纠纷150件,生态修复费缴纳超过44万元,茶农法律意识从“靠山吃山”向“护山养山”转变。
在“中国诗茶之乡”都匀,春茶开采不仅是农事,更是一场生态宣言。今年的春茶节上,非遗制茶技艺展示与《品牌发展报告》发布同步进行,“生态化种植+法治化运营”的发展路径进一步被肯定。
都匀市积极推进茶园生态化建设,12万亩核心区实施“秋冬管护”,建成3个国家级生态农场,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气候等数据,确保“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性。
“贵州绿茶”成为全国首个省域茶叶类地标,湄潭获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都匀毛尖跻身“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录……法治护航下,贵州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省前三季度茶叶产量29.44万吨,同比增长6.6%;茶产业综合产值960余亿元,同比增长5.7%。
从湄潭的司法禁止令到都匀的数字茶园,贵州以法治思维破解生态难题,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困局,司法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干净黔茶”从品质承诺升级为全球信任,也让一个产业与一方水土得以实现永续共生。
联动共护“美酒河”
春日的赤水河犹如一条碧玉,蜿蜒于云贵川的崇山峻岭间。沿岸层层叠叠的油菜花田与青瓦白墙的酿酒作坊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酒曲发酵的醇香。
作为中国白酒的黄金水道,赤水河流域集聚着茅台、郎酒等数十家知名酒企,贡献了全国酱香型白酒85%的产能和90%的产值。
赤水河独特的紫红壤地质、温润气候与纯净水质,造就了不可复制的酿酒微生态,也保障了茅台等名酒的不可复制性。
“赤水河的水质每下降一个等级,酒体风味就会产生显著差异。”国家级酿酒大师季克良的论断,道出了这条河流对民族产业的特殊意义。
面对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命题,云贵川三省携手共治,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用法治力量保护赤水河流域。
《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的颁布,让云贵川三省在涉及流域保护重大问题上的规范保持一致,推进建立三省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责任、统一防治。
《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协议》的签署,构建起“司法护河”的新机制;跨省环境资源法庭的成立,构建起案件管辖、证据互通、执行联动的司法协作机制;茅台镇生态修复实践基地的建立,让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双效合一。
流域内企业将生态投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茅台集团投入15亿元建成“智慧水务系统”,实现酿酒用水全闭环管理;郎酒打造“厂区—山林—河谷”立体生态链,厂区绿化率达68%;云南某生物科技公司利用酒糟开发生物肥料,年消纳废弃物40万吨。
在赤水河畔,“民间河长”王德发每周巡河20公里,手机APP实时上传河道影像;四川古蔺县中小学开设了“河湖保护课”,孩子们用画笔记录赤水河四季;三省联合发起的“护河人家”行动,已扶持132个村寨发展起了生态酿酒、红色旅游……
“当法治力量、企业担当与民众自觉形成合力,这条美酒河才能真正永葆生机。”赤水河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李华感慨道。
从2013年到2023年,赤水河干流水质从Ⅱ类提升至I类标准,流域2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同期,赤水河沿岸的酱香白酒产业年产值从480亿元跃升至1500亿元。
春潮涌动处,千帆竞发时。在司法利剑与多方合力的守护下,这条流淌着民族工业血脉的母亲河,必将酿得山河成玉露,再续琼浆润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