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黔西南州:民生温度 幸福可感
兴义市木陇街道步马社区社会组织开展老人集体生日活动。(黔西南州民政局供图)

  ■记者 杨雯 杨瑶
  春风拂面,温暖可见。在兴义市桔山街道天鹅湾养老服务站,老人们围坐一堂,享受着热腾腾的饭菜。“这里的饭菜可口,大家还能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张大爷笑着说。这样的温馨场景,是黔西南州民生事业稳步推进的生动缩影。
  过去五年,黔西南州围绕“老有所养、幼有善育、弱有所扶、残有所助”持续发力,在社会治理、养老、儿童关爱、社会救助、助残服务等方面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
  社会治理 细致入微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真情。
  自2023年以来,兴义市推出“景区公园式婚姻登记点”,结合自然景观与婚俗文化,为新人提供独特的登记体验。全州推进乡村地名建设,五年来规范命名359个地名,挖掘地名故事33篇,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救助管理服务持续提升,“寒冬送温暖”等行动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495人次。同时,社会组织健康发展,1132家社会组织完成党建入章,涵盖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领域。慈善募资超1.24亿元,福彩销售达13.27亿元,为社会福利贡献力量。
  从养老服务的细致入微,到儿童关爱的温暖守护,从社会救助的精准高效,到助残服务的暖心升级,黔西南州正在书写“人人安居、家家安康”的美好画卷。
  社区养老 夕阳正红
  在安佳坪东颐养园,老人们在护理老师的带领下做着保健操,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这里的贴心服务让他们深感幸福:“腿脚不便也不用愁,轮椅接送、定时巡查、专人陪护,什么都不缺。”
  在社区,养老服务同样触手可及。搬迁后的余兰英忙于跳舞、唱歌和志愿服务,每天的生活充实而满足。“以前活动单一,现在丰富多了!”黄草街道的王爱丽也感叹:“这里设施齐全,既能娱乐又能健身,幸福感大大提升。”
  过去五年,黔西南州投入4.25亿元,改造提升17家养老机构,新建136个社区养老设施,配建率达95.77%。9个示范性老年助餐点每日服务3000余人,并完成3349户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9%提升至76.94%,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协作,实现“小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车”。
  目前,该州已建成1个省级养老产业集聚区、2个健康养老小镇、4个健康养老基地,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62.07%。公建民营养老床位占比76.8%,养老服务正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儿童关爱 点亮未来
  2017年,被遗弃的患病婴儿黔某朵在兴义市人民医院救治后,被州儿童福利院接回,迎来新生。几年后,福利院养育的岑某琴以优异成绩考入赣南师范大学;2024年,李某兰、陆某分别考入贵州中医药大学和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这些故事,是黔西南州不断完善儿童关爱体系的最好见证。
  五年来,黔西南州孤儿生活补助分别增长26.7%和40%,达每月1900元和1400元,累计发放1.63亿元。全州140个乡镇、1291个村(社区)配备儿童督导员,166个“儿童之家”投入使用,提供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打通儿童关爱“最后一米”。
  社会救助 不落一人
  黔西南州出台社会救助改革方案,确保11.2万脱贫人口和3.4万防返贫对象稳定生活。五年来,累计开展150万次入户核查,保障20多万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每年临时救助1万人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农村低保从4316元/年增至6816元/年,城市低保从642元/月增至769元/月。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1.1亿元,惠及30余万人。
  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全州74个乡镇承接低保审核审批,压缩审核时限,并设立572个社会救助服务站,配备1374名协理员,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帮助。
  助残服务 让爱无碍
  对于残疾人群体,黔西南州的温情政策也在持续升级。五年来,累计发放3.59亿元补贴,惠及3万多人。政府通过补贴、简化办事流程和“跨省通办”等举措,确保残疾人享有更便捷、更精准的服务。自2021年以来,共办理“跨省通办”81件,“全程网办”122件。
  此外,残疾人康复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已帮助319名残疾人配备假肢、助听器等设备,助力他们更好融入社会。自2023年起,安排福彩公益金40万元,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活动,实现全州8个县市的全面覆盖。
  温情续写,未来可期。这片热土将继续用温暖与行动,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残有所助”成为每一个黔西南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