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剂“良药”治“顽疾”
——黔西南交警治理摩电效果显著
  ■ 通讯员 赵佳玲
  2024年以来,黔西南州涉及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6.19%、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3.46%。近年来,黔西南交警精准发力,用执法、服务、宣传三剂“良药”治理摩电“顽疾”,效果显著。
  严格执法 对涉摩交通违法行为说“不”
  截至2024年9月,黔西南州摩托车保有量59.47万辆,摩托车驾驶人54.23万人。路面日常行驶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数量庞大,交警部门开展摩电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为加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安全管理,减少摩电驾乘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头盔等违法行为造成的伤亡交通事故,黔西南交警围绕隐患排查、酒驾整治、摩电整治等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摩电等重点车辆专项整治行动。
  近日,在兴义市桔山大道路口,车水马龙,一辆摩托车风驰电掣般驶来,刺耳的轰鸣声引起了执勤交警的注意。
  “请靠边停车!”交警示意摩托车驾驶员停下,驾驶员不仅未佩戴安全头盔,摩托车还涉嫌非法改装。交警严肃地指出其违法行为的危险性,并依法开具了罚单。
  连日来,黔西南交警加大了路面执法力度,采取定点检查与流动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对摩托车无牌无证、酒驾醉驾、超速超载、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在兴义,交警大队务实推进交通违法治理,充分应用科技助力,将传统蹲点查控向人脸卡口精准主动治理转变。
  在册亨,交警大队联合辖区派出所,加强夜间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的巡逻防控,一旦发现“飙车”“炸街”“炫技”等情况,及时介入处置,提高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上+网下”的勤务模式,不仅有效节约了执法警力成本,还降低了执法风险,提升了交通执法效力。
  优质服务 交警“送考下乡”群众说“好”
  群众通过培训学习、考试,最后持证驾驶,是“护安保畅”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在偏远的乡镇,以往考取摩托车驾驶证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件麻烦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黔西南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推出“送考下乡”服务。
  在望谟县边饶镇,一场别开生面的摩托车驾驶证考试正在进行。考试现场秩序井然,交警们认真组织,严格监考。村民们在交警的指导下,依次完成理论考试、场地驾驶技能考试和道路驾驶技能考试。
  “以前要去城里考证,来来回回得费不少时力,现在交警把考场搬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刚刚通过考试的村民王大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为了确保考试质量,交警部门提前对报考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讲解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驾驶技能知识。同时,简化考试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让村民们能够尽快拿到驾驶证。
  目前,黔西南交警已形成常态化“送考下乡”机制,通过“送考下乡”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减少乡镇摩托车无牌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降低农村交通事故发生率,对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起到良好作用,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交所合一 交通安全宣传覆盖“全”
  为降低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黔西南公安积极发挥“交所合一”职能作用,在辖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青山镇,是黔西南州四大集镇之首,农村公路蜿蜒在群山之间,犹如“毛细血管”延伸至辖区15个村寨,在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的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挑战。
  为此,青山派出所充分发挥“交所合一”职能作用,盘活警力资源,让下沉的交警带动派出所民警辅警,不断提高交通安全宣传、道路隐患排查等水平。
  “大家走亲访友,骑车一定要戴头盔,千万不能酒驾。”青山派出所下沉交警带上宣传资料在各村来回穿梭,边发放边叮嘱村民与返乡人员注意骑行安全。
  “警察同志经常来宣传,这些标语既顺口又好记,现在我外出吃饭喝了酒,女儿都不给我车钥匙哩。”青山镇歹苏村的陈大爷笑着说道。
  黔西南州派出所和交警中队进行有机融合,在农村道路设置宣传标语、提示牌、减速带,走村入户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逐步实现了交通安全“合唱”的局面,有效减少交通违法行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