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理论
第05版:人大周刊
第06版:人大周刊
第07版:国内
第08版:国际
标题导航
执监督之笔 写“民生答卷”
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
发挥“四员”作用 推进农村“五治”
推动金点子从“纸上”落到“地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四员”作用 推进农村“五治”
——息烽县石硐镇人大打造联络站服务品牌
■ 记者 任莉
夯实服务主阵地、打造为民服务品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近年来,息烽县石硐镇人大以“1234”工作法为抓手,探索“代表联络站+”新模式,打造服务“品牌”,推进新时代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夯实服务主阵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按照硬件建设“五个有”标准,息烽县石硐镇人大本着有效利用资源和方便服务群众的原则,对代表联络站进行新选址,配齐桌椅、电脑等必要设施,实现了代表联络站建设标准化、制度规范化和管理精细化,为服务群众打下了扎实基础。
息烽县石硐镇人大一方面通过“上门找”和“家里候”两项举措,畅通联络站渠道,做到每季度紧扣主题组织开展一次代表集中走访和在联络站接待群众,为群众答疑解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4年,共走访、接待群众6500余人次。另一方面,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实好受理、转办、反馈群众诉求、意见建议“三个环节”,收集社情民意、给予耐心解释。2024年,形成意见建议转办40余件,办理落实40余件,对于超出职权范围或当前不能办理的,群众满意率100%。
息烽县石硐镇人大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当好政策落地宣传员、当好社情民意信息员、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当好民生事项监督员“四员”的作用,在协调解决农村“五治”、产业发展、参与各类矛盾等纠纷化解等方面取得实效,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打造为民服务品牌
石硐镇前丰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学,不仅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更在石硐镇人大代表的任期内,始终秉持着为民代言、务实为民的初心。
为引领村民走向富裕,杨德学先后奔赴重庆、广东、广西等地取经,带领村民走上发展种植产业致富路;为了解社情民意,他以农村“五治”为切入点,创新实施“代表+村干部+志愿者+群众”的联户共建工作机制,营造了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的农村“五治”工作氛围;为进一步提升前丰村人居环境,他在镇人民代表大会上积极提出建议,得到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深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杨德学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故事,是石硐镇人大在打造为民服务品牌中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石硐镇人大根据区域发展优势,聚焦“联络站+产业发展+N”模式,建立了“一企一代表”联系制度,即一产业主体有一名科级人大代表或县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围绕助力产业开展视察调研、出谋划策,以代表意见建议的形式转化为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现实依据。”息烽县石硐镇人大主席李翠说,近两年来,石硐镇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均得到全部办理。
代表履职出实招
在石硐镇,像杨德学这样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精心谋划、潜心干事,成为人民信赖、群众满意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
“石硐镇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引导代表积极履职,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李翠介绍,近年来,农村“五治”工作成效明显,探索形成“12345”长效管护机制和“五治”积分制;成立全省首个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服务站;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六权共享”机制运行较好,大洪村、何家洞、水头村等5个村进入发展村集体实体经济行列。全镇经济向好,社会和谐稳定。
接下来,石硐镇人大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发挥好代表联络站作用,以“小站点”撬动服务联系群众的“大支点”,引导代表高质量履职,扎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石硐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