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洞村主干道AI摄像头。 ■通讯员 聂蕾 刘汉钦
“37年间全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无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这一数字与事实,不仅是黎平县永从镇传洞村村民们的骄傲,更是当地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
传洞村共辖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192户877人。近年来,该村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与产业支撑的多元融合,为乡村稳定与发展织就了一张“平安网”。
“摩托车骑手未戴头盔,请立即纠正!”2月10日,笔者在进入传洞村的主干道上看到,当一辆未规范行驶的车辆经过设立在路旁的AI摄像头时,与之相连的音响里立刻传出自动语音提醒,对驾驶人的行为进行纠正。据了解,这是传洞村正在使用的“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的功能之一。
来到传洞村综治中心,一块电子屏幕正实时显示着“数字乡村智慧平台”11个AI摄像头的监控画面,这些摄像头按照交通劝导、火情预警、重点人员管理等功能安装在不同区域,它们能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危急情况并进行语音提醒,管理人员通过监控画面和手机即可远程了解情况并进行处置,它的存在让乡村治理效率倍增。
“这个系统能有效赋能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和交通劝导、防溺水等工作。”传洞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陆信昌说,“过去靠人力巡逻,现在用科技‘站岗’,村干部能腾出手来抓发展,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也为我们减了负。”
传洞村的治理之道,不仅在于“技防”,更在于“人防”。该村通过党支部引领自治管理,结合本村实际,重点围绕当前急需解决的安全生产、移风易俗、人居环境、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约束,修订了《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组织,让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参与、发挥作用,形成人人讲道德、讲文明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传洞村,村里“合约食堂”正式启用,红白事统一在此操办,一年来,该食堂累计承办酒席20余场,每场均节约资金2万元以上,不仅将村民从“面子负担”中解脱出来,也扭转了攀比之风。而每月19日的“消防演练日”是另一项硬核举措,因传洞村都是砖木结构房屋,村“两委”每月组织村民参与消防演练,每天通过村级广播和专人“鸣锣喊寨”开展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宣传,村民安全感显著提升。多位寨老、离任干部也被聘为“治村顾问”,既调解矛盾,又传承侗族文化,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
传洞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比达58%,留守未成年人管理是治理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对排查出的留守未成年人进行分片包保走访,动态跟踪学习与心理状况;寒暑假期间,组织多名返乡大学生在村活动室开设“大手拉小手”阅读课;村里妇女之家组建了“爱心妈妈”团队,通过结对帮扶填补孩子亲情空缺……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在外务工的村民安心,也让村庄的“未来”有了更多保障。
四年级的留守未成年人雨欣(化名)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家里的墙壁上贴着数张她在学校里获得的奖状,“村里叔叔阿姨经常来家里帮助关心我和外婆,他们特别好,我也要好好学习,以后像哥哥姐姐一样去外面读大学。”小雨欣自信地说。
“近年来,为了从源头减少留守问题,我们村‘两委’已经成功动员多个家庭将孩子带到务工地入学,这样更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传洞村监委主任陆伟辉说,“对留守在家的孩子,我们积极开展‘护苗行动’,并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结合村里实际做好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受侵害和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各项工作,让孩子们的守护成长不缺位。”
基层治理的底气,离不开产业发展支撑。传洞村“两委”实施“双培”工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肉牛养殖大户吴国邦便是典型代表,2017年,他在政策扶持下脱贫后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22户村民参与养牛。如今,传洞村形成肉牛、肉兔、茯苓种植多元产业,人均收入连年增加。
“经济活力的注入,让村民在增收致富中增强了对村庄的归属感,社会治理‘共治共享’的理念悄然生根,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村支书陆信昌说,“我们不做‘大家长’,而是搭平台、建机制,协助村民管好家。”传洞村用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并非简单的“管”与“被管”,而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同频共振,是制度约束与价值凝聚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