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标题导航
“款约”自治成就“无案村”
图说新闻
当充气城堡遇上大风,儿童受伤谁之过?
贵阳观山湖公安:紧绷“安全弦” 筑牢“平安线”
镇宁交警:“三个”持续 筑牢交通安全预防屏障
七星关区同心社区:发挥“银龄”力量 推动社区治理
真心为民解难事 倾力调解促和谐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款约”自治成就“无案村”
■记者 华姝
自1959年以来有记录的66年间,未发生过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魁胆村“凭”什么?
冬日清晨,清水江畔,有着700余年历史的锦屏县北侗民族村寨——平秋镇魁胆村从薄雾中醒来。同一时刻,老党员王必作已经穿好棉衣、戴上帽子出门了。
“到处转转,看村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一大早从村东头溜达到村西头已成为王必作每天的“规定动作”。
生于斯长于斯,70岁的王必作是魁胆村的“活字典”。
在他看来,魁胆村的今天源自代代传承。“魁胆人历来崇文重教,清代村里就办有私塾,以房族为主,均组织族中子弟集中学习文化,教育他们要‘讲道德,讲良心,做好事’。”
魁胆人有自己的荣辱观,在外工作、务工从不扯皮滋事,做事勤勤恳恳,遇事礼让三分。“以善为本、以和为贵”逐渐成为魁胆人最朴素的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
在村里,各家有家规,包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礼貌、远离赌博、勤奋读书等内容。家教与学校教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纯正民风、淳朴民情和村寨荣辱观,熏陶着一代又一代魁胆人。
魁胆村的干部这样总结:“既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导向作用,又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惯中的精华传承,以多维调处替代红线防控,以正向激励替代单纯惩处。”
魁胆的和谐是教出来的。
“自古老人起好根,守法遵规要记心……”如今,学校老师们自编的歌唱文明新风的《嘎老歌》风靡全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成为“款约”的新表达。
“读几遍就会了。”“看得懂,很好记。”魁胆村的孩子们人人爱唱、会唱。
事实上,早在明清时期,魁胆村就开始执行侗“款”议事制度。据老支书王生友回忆,“当时是为了统联周边的侗寨,所以大家一起商量着,立下《魁胆十六甲禁约》。”
“禁约”除规范培育村民孝父母、睦乡邻、严律己、宽待人、勤劳作的作风及见贤思齐的精神外,还对违反款规款约伤害乡邻偷摸扒窃的人,制定了严格的惩处条款。
老瓶装新酒!随着时代的发展,魁胆村“两委”将现代治理理念与村寨传统侗“款”议事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要求,征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先后多次完善修订《魁胆村村民自治合约》,加入移风易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内容。
发挥家规、族规、村规“三规”化解矛盾纠纷作用。邻里产生纠纷,首先按“家规”约定自行协调,解决不了的族内调解,最后一关是村集体调处,从道德层面规范行为举止,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有件事让王生友印象深刻:一年冬天,村民王某某因想修缮房屋,未经村里批准,就在自家杉林砍伐了3棵杉木。魁胆村作为锦屏县杉木林的核心区,私自砍伐杉木在村规民约里必须重罚。王生友来到王某某家,看到其房屋已残破不避风雨,家境贫困的他也交不起罚款。王生友对村民进行了严厉地批评教育,并要求他种植6棵杉树作为处罚。之后王生友还召集其他村民帮忙把房屋修整好。
“处罚不是目的,魁胆人遵守规矩、自立自律,更多的还是以教化感人。”王生友认为,刚性村规“柔”性执行,让冰冷的制度更有人情味。
“这里的村民之间相处很融洽,我来这儿驻村几年还未见大家有过矛盾纠纷。”魁胆村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让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魁胆村的第一书记焦林赞不绝口。
焦林的话通过魁胆村党支部书记龙燕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个从邻村嫁到魁胆10余年的魁胆媳妇坦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村民间偶尔也会发生嫌隙,但大家都能做到“遇事商量着做、让着做”。
“‘款约’就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手段。”龙燕秀说,数十年来将基层治理与传统文化、当地民俗相融合的做法,让大家发自内心不愿挑事儿,村民之间不生事、不拆台、不内耗,达到了“继承传统、法礼合治”的效果。
对于200余户、1100余名魁胆村民来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村荣我荣,村辱我耻”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