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调好“小矛盾” 促进“大和谐”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司法所“五联共治”助推乡村治理
  ■ 记者 姚强
  冬日里的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在暖阳的轻柔包裹中熠熠生辉。
  近日,记者走进该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恰巧碰见村民何某拉着妻子的手连声赔礼道歉。原来,何某与妻子结婚多年,有两个孩子。因妻子李某到城区餐馆打工很少回家,何某心生怨气,多次争吵后打了李某。对此,调解中心经过多次释法明理,何某打开了心结,当众向妻子道歉。李某也认识到对丈夫关心不够,表示以后每周回家,何某负责接送。眼见这起家庭纠纷成功化解,众人相视一笑。
  矛盾纠纷无小事。近年来,为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调处,金鼎山镇司法所联合镇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成立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设置来访接待、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心理咨询等规范化阵地,努力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金鼎山司法所所长倪文江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的实践,金鼎山司法所总结形成了“调解平台共建、复杂警情共处、诉前争议共商、矛盾纠纷共调、法律知识共宣”的“五联共治”工作机制,通过“面对面”普法评理,“实打实”调纷解争,全力筑牢“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治理司法防线。
  “警所联动”巧化解
  金鼎山镇占地广、村组多,人员分布散,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8村1居124个村民组3.8万余人。
  如何破解案件处置、纠纷调解“人少事多”的瓶颈?倪文江告诉记者,派出所与司法所并排而列,虽然各司其职,但在实际工作中早已融为一体。
  以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载体,把派出所刚性执法与司法所柔性治理结合起来,建立矛盾线索、重点警情“三向通报”机制。镇平安法治办组织综治中心、“两所”负责人、包村民警、人民调解员、综治专干等开展复杂矛盾、重点警情会商研判、分流处置。
  与此同时,建立“重点人员”联管联帮机制,定期联合入户走访,开展法治宣传、心理疏导、谈心谈话,及时掌握“重点人员”思想动态、家庭现状、活动轨迹,切实降低发案风险。
  “庭所联动”源头治
  “没想到,这事情可以这么快地解决,给法庭和司法所点赞!”张某在案件了结后激动地说道。
  原来,张某在做工时,不慎遭遇意外摔倒,致腿骨折且面部被擦伤,花去医疗费数万元,相关费用由用工方垫付,但双方因后续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产生纠纷。经多次协商无果后,张某将用工方起诉至红花岗区人民法院。
  为了妥善解决这起纠纷,红花岗区人民法院金鼎法庭法官和金鼎山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发力,法官从“法理”的角度出发,客观阐释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背后的法律进行了分析解释;人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从“情理”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经过一天的沟通,双方当事人均表示同意调解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此次纠纷得以成功调解,充分彰显了金鼎山司法所通过深度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庭”协调联动机制的优势,构建了联调联动集约化解纷体系,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外,让当事人省时、省事又省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努力以联动调解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作为,切实从源头治理辖区矛盾纠纷成诉问题。
  矛盾化解在基层
  “调解室是村级矛盾纠纷处置的主战场。”谈起矛盾调解工作,倪文江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通过携手村委会、包村民警以及人民调解员,提供“一站式”警务与法律服务,同时联动镇级主管部门,实现了仁遵高速63件遗留问题就地化解、依法化解。
  “辛苦他们跑了好多次,总算把事解决了。”谈及土地纠纷,村民李某伤透了脑筋。去年夏天,一场暴雨致使李某与邻居承包地之间的土坎坍塌。虽说两家土地以坎为界,但双方都无法提供材料证明垮塌区域归谁所有,为此经常发生口角。
  倪文江表示,村里的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小事倘若处理不善,就成了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通过与村委会、派出所、国土所联合走访核实,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劝解,多次努力后双方总算握手言和,重新丈量了土地,划定了地界。
  “村里这支专业调解队伍,既进得了门又说得上话,很多矛盾纠纷调解达到了以案说法的效果。”采访刚结束,倪文江接到电话,随即乘车向黄钟村某组赶去,一场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知识坝坝会,正等着他去宣讲。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