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百花湖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通讯员 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 发) ■ 新华社记者 高敬
健康的土壤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对下阶段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作出整体部署。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针对工矿企业和已污染土壤设定目标,即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污染防控为什么更加强调源头发力?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际经验,土壤污染前端预防、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数级增长,源头防控是最佳路径。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长期性等特点,一旦污染,极难治理修复,即便经过治理,也难以恢复至原来的健康状态。加强源头防控是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全过程提高治理成效,降低治理成本的重要举措。
从当前实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出现基础性变化。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基本掌握土壤污染来源和规律,有效防范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深入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但也要看到,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历史欠账较多,源头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受体,既受水、气、固废等污染影响,也与有关行业的产业布局、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单要素单技术治理难以达到预期,亟需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从土壤污染形成的各个环节,提出全链条系统治理举措,协同防控,统筹推进。
这份行动计划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总体思路,部署了系列任务,提出了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的总体目标。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发力积极推进行动计划落实。
——“治、用、养”结合,强化农用地土壤溯源整治。全面启动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推动各县(市、区)应查尽查,分阶段应治尽治。2027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集中的重点县(市、区)基本完成溯源。鼓励黑龙江等省份采取“以地适种”安全利用等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加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盐碱地生态环境保护。
——全链条提升,防范工矿企业新增污染。要严格重点行业企业选址,强化前端污染预防,严格重点单位监管,按照“污染不落地、落地可收集”的原则,推动重点行业实施地面防渗、管道可视、设施围堰等建设。
——全过程监管,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腾退地块、沿江1公里化工腾退地块监管,查清污染状况、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严防污染扩散。探索开展钢铁等大型腾退地块分片分期风险管控和修复。查清农药原药制造、焦化行业企业腾退地块数量和污染状况。加强优先监管地块管理,有效管控高风险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
——全覆盖推动,健全源头防控政策技术体系。以源头防控减轻末端治理成本,持续降低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以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等方式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等。
【延伸阅读】
贵州: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前三季度,贵州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1%,在全国排名第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数字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就是可知可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集中攻克了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让老百姓“吸得清新”。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强化环境质量考核、预警和精准管控。省生态环境厅按年度制定9个市(州)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工作督察方案、空气质量管控指导和帮扶方案,对9个中心城市开展常态化移动走航监测,从日常、应急和专项三个方向开展督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日常和应急情况下各项管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让老百姓“喝得干净”。我省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058个,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落实“划、立、治、管、测”措施,排查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加快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十四五”以来,全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优良。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管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思路,从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等方面,积极推进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监测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我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已建成全面设点、全省联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农村环境和生态质量监测全覆盖。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