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文艺
第08版: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法治进村 乡风文明 产业兴旺
图说新闻
我省公安机关集中销毁一批非法枪爆物品
贵州省第九届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竞赛活动在贵州警察学院举行
发行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治进村 乡风文明 产业兴旺
——我省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 记者 何永利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盛夏的排楼村,一派诗意风光景致。
站在村口,仿佛置身画卷中,青山环绕,绿水绵延,瓜果香甜……在惠水县排楼驻村第一书记卢贤锋眼中,曾经“脏乱差”的排楼村,如今处处透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机与光彩。
乡村治,百姓安。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贵州省始终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结合,先后涌现以遵义市播州区苟坝村等为代表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853个,其中国家级154个,省级1709个。
行走各村寨,“法治文明蔚然成风、乡亲邻里和亲和睦、产业发展向上向强”这些群众共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建设阵地 “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来到土陶非遗文化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名为“苟坝印象”的综合性文创体验店。
“红色旅游很‘甜’,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店老板陈先生回忆道,开店初期,店面只有300平方米左右,经过这些年发展,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如今已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红色旅游基地。
原来,花茂村在开展法治乡村建设中,积极践行“千方百计帮群众想、竭尽所能教群众会、身体力行带群众做、齐心协力促群众富、真心实意让群众笑”的“五为民”工作法,将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建立分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党员包网格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构建“一约五会”的群众自治模式,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深入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并通过示范创建有力促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治理顺、生活富。
不仅如此,沿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所在地这条红色线路,遵义市还打造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示范带,做到了“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法治与德治共进”,“法治之花”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据介绍,在法治乡村建设中,遵义市因地制宜,把“五民主·三公开”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把法治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让村(居)民和外来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德治的熏陶。同时,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上更新理念,成为景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遵义红色故事发挥了独特作用。
深耕精神沃土 打造民族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匡正社会风气、塑造乡风文明、重视道德建设,是法治进村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在惠水县排楼村,面对多年以来滥办酒席的陋习,村支两委以自治“领路”、法治“铸魂”、德治“强基”,成功刹住了多年滥办酒席的歪风,厚养薄葬等文明乡风已植根于村民心中。
“父老乡亲听我言,人人都与法相连;反映诉求要依法,法律途径来维权……”这首优美的侗族大歌,正唱出了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的法治音符。
登晒村坐落于黎平县龙额镇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富禄苗族乡交界处,素有“一村跨两省,两省一家亲”的美誉。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两省交界群众因山林、水利、坟地以及生产生活琐事,纠纷频发,治安问题突出。
为促进省际边界地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登晒村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目标,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建立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五联”工作机制,有力改善了基础条件,带领村民谋求发展、增收致富,充分展示民主法治建设示范引领作用。
“现在大家一起种桃树,一起打扫卫生,有忙一起帮,不分贵州人广西人,我们都是登晒人。”登晒村村民石青年说道。
2021年2月,登晒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且登晒已成为团结、文明、守法、平安、和谐的黔桂边界村寨民主法治典范,擦亮了民族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内外兼修 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漫步在湄潭县金桥村,农田阡陌纵横,成片茶场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开办合作社,怎么流转土地?”“技术引进、产品销售如何签订合同?”遇到法律问题,金桥村“两委”都会邀请法律顾问参与,提了建议,帮助化解产业发展中合作社与农户的纠纷。
如今,金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断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发展茶叶、大米、蜂蜜等产业,弥补旅游淡季空白,并将一系列农产品打造成旅游精品伴手礼,形成产业带动。持续以政策为引领,以举办活动、“民宿+”新业态、茶旅融合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和山村蓬勃发展。
金桥还对当地古村建筑群进行“修旧如旧”的提升改造,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红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启了小村庄“蝶变”之路。
“我们每个村子都有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律顾问上门服务,为村子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法治力量。“金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勇介绍。
金桥故事,是我省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刚开始不懂什么是入股、到底怎么分红,入股以后万一亏了本钱还能不能拿回来。”这是在赤水小关子村,村民罗先生对发展竹木加工产产业时的顾虑。
“法律明白人逐字逐句向我们解释合同里的条款,确保每一户村民都明白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合同期满后,村民不仅拿回了本钱,还按时拿到了分红。”罗先生说。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该村牢牢把握住“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这颗内核,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等元素深度融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过程,巧妙地做到了“内外兼修”。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