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法庭干警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宣誓。 【红色大事件】 1935年3月28日至30日,四渡赤水后的中央红军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秘密来到沙土以及周边集结,中革军委在沙土街上的胡家大院设立南渡乌江指挥所,安排部署红军南渡乌江。30日晚,在胡家大院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假传电令渡乌江”精彩故事,追击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被中革军委二局的一封假电报调往金沙、黔西方向。3月31日至4月1日红军胜利渡江,中革军委二局副局长钱壮飞于4月1日牺牲在乌江北岸;4月3日至4月7日,未能过江的红九军团在沙土及周边地区辗转迂回,发生了著名的老木孔(菜籽坳)战斗。南渡乌江是惊心动魄智胜强敌的经典,中革军委二局在沙土将情报工作做到了极致。
“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今年7月下旬,一次“无声”的感谢通过锦旗的形式传递给了毕节市金沙县人民法院沙土法庭的法官们,当事人小赖是一名聋哑人,此前,他陷入了一起借贷纠纷之中,法官耐心组织他与被告针对这起纠纷进行调解,这让小赖充分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和公正。
“考虑到小赖是特殊人士,最大的障碍是沟通问题,我们便成立了一个专案小组,精心办好这起案件。”沙土法庭庭长武勇介绍,他随即组织精干力量,通过微信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同时为小赖联系法律援助。为准确掌握小赖的诉求,法官还主动找到小赖,拿出A4纸,在法官的询问下,让他在纸上讲述借款给被告的过程、金额、诉求以及自己讨债的急迫心情,纸张足足用了20页之多,每一页都承载着小赖的经历与期望。
对此,法官积极组织双方调解,最终双方就还款事宜达成了协议。
司法为民是沙土法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承红色精神是其力量源泉。
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的沙土镇、后山镇、源村镇,如今已成为沙土法庭提供司法服务的辖区,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沙土法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以“如我在诉”的情怀把老百姓的每一件事办好,努力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司法建议开“良方” 能动司法促发展 “你们一纸建议,让村里100多家老百姓不用打官司,我们也不用当被告了。”去年8月,沙土法庭法官在回访沙土镇红旗村村委会时,村干部如释重负,这意味着法庭的“先手棋”下在了关键处。
“100多家老百姓打官司,仅是想一想,就让人头皮发麻,那要涉及多少老百姓的家庭安宁?”事情已过去一年多,然而,沙土法庭法官助理李勇每当提起此事,依然为法庭的果断出手深感值得。
事情的根源来自一起家事纠纷。某矿业公司因发展需求,对红旗村部分承包地进行征用,其中原告冯某家8个划地人口的部分土地被征收,按征收标准应获得补偿费129万余元。村委会未征求外嫁的冯某意见,就将这笔土地征收补偿款全部支付给被告冯某伟(冯某侄子)。
被告冯某伟与被告冯某全(冯某哥哥)对获得的补偿费进行了分配,但拒绝分配给原告冯某,为此,冯某一纸诉状将两个亲人及第三人红旗村村委会告上法院。
红旗村在这次土地征收中获得补偿的有100多户人家。“因为补偿款分配引发的家庭纠纷不止冯某一家。”办案法官不禁心生担忧:“这些纠纷若不及时解决,后续可能会有大量案件进入法院。”
抓前端,治未病——沙土法庭立即定下工作思路。经过深入研判后,决定一方面将冯某的案件搬到红旗村开庭,以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向红旗村村委会发出司法建议。
“那天参与旁听的人很多,大家都想看这个案子怎么判?”李勇说,最终,法庭判决两被告返还原告土地占有补偿费16万余元,并当场宣传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法律条款,为村民解决家庭分配纷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沙土法庭针对发放土地补偿款中出现的问题向红旗村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应联系土地承包经营户内的全部成员,明确告知其享有的份额,并由其签字或电话内确认后,再予以支付到相应成员账户内”等,司法建议得到了红旗村村委会的积极采纳,并制定措施完善分配程序,防范了这百余起纠纷的产生,促进了家庭和谐。
近年来,沙土法庭充分运用司法建议,针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向政府职能部门、基层社会治理单位等发出司法建议6份,均涉及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些建议也均被采纳。
小案不小办 民心更温暖 89年前,得知有部队将进驻沙土时,不知情的群众躲进深山老林逃生,然而中央红军到达沙土时,他们睡在群众的屋檐下、睡在门槛旁,临走前,还将群众慌乱中落下的农具归置到门口放好,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让群众明白:“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法庭,如何践行司法为民?
“我们所办的案件,集中在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民间借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方面,比较琐碎,金额一般也不大,但每起案件背后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不敢小视、不能小视。”沙土法庭庭长武勇说道。
小案里有民生,小案里有法理。
今年7月,作为小叔子的陈某将嫂子付某告上了法院,理由是付某将生活垃圾、污水倒在他家土地里,这块地刚好紧挨着付某的房屋,付某在修建羊圈时,占用了陈某的部分土地。沙土法庭受理案件后,认为该案涉及相邻权纠纷,便主动联系村委会干部一起,多次前往争议土地上进行勘查,摸清事实,找准矛盾症结。在巡回审判时,承办法官组织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到达现场,周围邻居积极参与旁听,一个小时后,这起排除妨害纠纷当庭得到彻底化解,被告表示会改变生活方式,原告对占用的部分土地也不再追究。
近年来,沙土法庭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形成了“人民法庭+综治中心”“人民法庭+‘无讼村’”“人民法庭+法官工作站”“人民法庭+律师调解”等模式,主动与辖区党委政府建立诉调对接“联络站”,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性化解。
“8月份,沙土法庭案件调解达到60.38%,是全院最高的法庭。”金沙法院一名负责人介绍。
据悉,2024年,沙土人民法庭调解案件236件,与辖区镇村、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联动化解各类诉前纠纷179起,开展巡回审理33场,让群众感受到了法治阳光的温暖。
科技赋能 司法为民 “金沙县法院处理案件速度特别快,态度也很好,对我们民营企业解决问题特别友好,我为贵州法治营商环境点赞!”在拿到7年前的欠款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青岛某公司诉讼代理人陈某通过网络向未谋面的法官表达欣喜。
原来,陈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提交立案申请。沙土法庭当日收到案件后,迅速通过综治中心、村委会找到被告罗某的新电话号码,法官在电话中耐心释法明理,最终罗某表示归还借款。在法官帮助下,罗某当天将欠款本金和利息汇入原告公司账户。
法庭网上立案,纠纷当天化解,欠款当日到账——这是沙土法庭做实“公正与效率”的一个生动案例,切实减轻了群众诉累。
走进沙土法庭立案大厅,书写台上摆放着法律文书样式、填写材料模板等,老花镜、休息座椅等便民物品一应俱全,绿色通道等标识醒目,诉讼服务周到又细致。
近年来,沙土法庭强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全面打造了具备立审执监一体化诉讼服务功能的综合法庭,依托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视频调解、在线庭审等方式开展审判执行工作,搭建起了“码上解纷”平台。
当事人只要通过“扫一扫”进入调解程序后,根据纠纷类型选择信任的调解员进行调解,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让群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今年以来,沙土法庭实现网上立案805件,线上调解矛盾纠纷220件,电子送达860余件。
为全力保障当事人的胜诉权益,沙土法庭成立法庭执行小组,通过“法官+书记员”执行模式,利用下班及周末时间,分组划片走访、排查,推动执行案件高效执结,推进执行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