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场村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共治乡村治理新局面。 ■通讯员 罗春菊 记者 罗翔
村庄靓丽,白墙黛瓦,传承乡愁韵味十足。走进长顺县代化镇朱场村,干净整洁的串户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一盏盏明晃晃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寨的每一个角落。树荫下,一个个精致宜居的特色庭院错落有致,淳朴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乡村善治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农村要有新风貌新生活。”朱场村党支部书记金亚介绍说,进入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朱场村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群众参与自治积极性不高等热点、难点问题,从村组干部配备、法治建设、德治教化、平安建设等方面入手,搭建起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先后推出“多网合一”“积分制”等多项举措,在“民呼我应”“民问我答”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一网”覆盖 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朱场村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山村,距长顺县城62公里,辖区共13个村民小组516户2308人,村干部只有5人。如何服务管理好这么一个少数民族村,曾是村支“两委”面前的一个难题。
“以前一件事、一项政策传到每户村民,至少要两三天,中间传错话也时有发生。村里事情多,有时候5个村干部全扑上去,也是疲于奔命。脱贫攻坚期为突击发展也遗留了很多历史矛盾问题,干群关系受到极大影响。”金亚感觉这种服务群众的模式难以解决村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而村级网格是村级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群众诉求处理、风险隐患感知的基本节点。
因此,2024年3月,朱场村开始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搭建“村级党组织网络—党小组—村民小组网络”三级网格体系,将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纠纷调解、应急救助等功能合成“一张网”,形成了党建引领的“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构建起严密的组织架构。
在铺好一张网后,按照“不少一户不落一人”“住户相邻、邻里守望”原则,将全村516户划分为5个“网格”和46个“十联户”单元,构建了“1名综合网格长、5名网格员、46名联户长到组服务的‘N’力量”的“1+5+N”网格服务体系,变“九龙治水”为”一网统管“,实现“网有人管,格有人领,活有人干”。
“多网合一的好处,在于上级政策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员精准传达到每一户,村里的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也能及时发现并上报,在网格内就解决了。”金亚说,通过“网格员”就近传递信息、发现情况、自主治理,从而织就一张群众广泛参与、邻里互相守望的基层治理网,有效避免信息不畅问题,许多惠民政策在网格内落实得更迅速、更便捷。
“多网合一”让朱场村的基层治理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24年以来,朱场村累计落实帮办服务70多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个,化解矛盾纠纷31起,做到让群众“有事找党员、事在网中办”,全面打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两项”机制 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禁止开展‘打媒拉’等封建迷信、宣传邪教活动;禁止不孝敬、不赡养父母……”竖立在村口欢迎牌旁的村规民约、组规民约,静静地述说着朱场村的自治、德治、善治故事。
实现乡村善治,不仅需要系统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方法制度的创新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场村持续丰富内容和形式,建立“群众共治”家庭积分制、议事协商机制等乡村治理新方法新举措,使“村民自治”再度升级。
建立“群众共治”家庭积分制,朱场村坚持奖善行、立标杆,结合乡风文明、孝老敬亲、见义勇为、移风易俗、勤劳致富、邻里和谐、志愿服务等内容,对村民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赋分,使“道德可积分、文明可加分、善举可得分”,让小积分兑出和美乡村新风貌,凝聚乡村治理大能量。
“村里实行的这个积分制真好,现在房前屋后的环境都变好了,我们村环境越来越美了,而且还能用积分换取洗衣液、电饭锅等生活用品。”朱场村老党员陈定兴对村里实行的积分制治理新模式竖起大拇指,下雨天排水沟堵了,有村民主动去疏通;邻里之间的纠纷少了,相处也更和气了。
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堵点,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共建和美乡村。2024年,朱场村完成了水井下方河道治理、新建了农田灌溉管道、改造生猪养殖小单元等工程,村口臭水塘改造成了荷花池,也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还精心打造了一条木栈道,村民闲暇时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能做成这些事,得益于我们村有个好传统,那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村民委员会主任冉启武介绍,通过推行“一事一议”议事协商机制,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组管委会、院坝会,不仅能让村民及时了解村里的各项事务进展情况,还成为了一个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的平台。在这平台里,大家会把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一一提出,村里通过分类甄别,制定问题清单,把小事办好,大事办妥。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朱场村还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季度为高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每年为大学生们发放助学奖励金、“三八”妇女节开展普法学法活动、暑假期间进行防溺水宣传、“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尊老关爱活动等,让文明之花在朱场村处处绽放,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我们做的点点滴滴,让每个群体的地位都得到体现,增强了‘一家人’的观念,大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冉启武感慨地说,现在大家对村里的事情更热心了。
“党建+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金秋九月,漫步在朱场村的乡间道路上,金灿灿的稻穗环绕着整个村庄,烤烟、辣椒、玉米等产业连成一片,田间瓜果飘香,一片金黄之景,烟火气息馥郁浓香……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汗水里夹杂着欢笑,人人脸上洋溢着如花般的幸福。
乡村治理,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农民富裕富足,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朱场村以“党建+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认真落实激励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将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作为重要工作,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赋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擦亮了生猪养殖老牌子,发展种草养畜新技术,大力发展烤烟、辣椒、玉米种植等农业产业,构建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带动着村民就业增收,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罗文惠是土生土长的朱场村人,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自从村里的生猪养殖基地投入使用以后,他便在基地里务工,如今,生活过得愈发美好。
据了解,目前,朱场村生猪养殖利益联结全村516户群众,已兑现分红资金26万元;采取“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养殖小黄牛120余头、西门塔尔牛50余头;在村内选取有技术有能力有资源的75组建劳务工程队实施村内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务工增收;今年,朱场村集体经济已收益21.4万元,预计年底收益可达40余万元。
此外,朱场村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动员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发挥好能人带动效应,不断推动产业扩能增效。同时聚焦产业就业,通过“新时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田间课堂”等载体,培训党员群众50余人次,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种养殖技术和水平,夯实发展信心。
“现在政策很好,买牛还能享受补助,还教我们养殖技术,太好了。”村里监测户金木生高兴地说,他今年饲养了5头牛,到户奖补政策的落实,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极大支持。
“以前不外出务工日子过不下去,现在能在家门口挣钱,再也不用去外地漂泊打工了。只要肯干,以后的日子,会更有盼头。”看着村里产业越来越红火,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大量回流,还引来不少年轻人到村里就业创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朱场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顺势而动,步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这里有蓬勃的产业、迷人的美景、旺盛的人气、良好的氛围,当地群众凭借勤劳与奋斗,让朱场村从边远的穷村落,华丽转变成为高岗上的“白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