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四堂联动”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 程守艳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生源结构的多样化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工匠型人才培养”为既定目标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如何根据生源特点精准施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从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四个维度的“联动”探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路径。
  一、聚焦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掌握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真实情况,《“四堂联动”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专项调研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以贵州某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进行了随机调查。课题组于5月20日—6月20日制作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内容涉及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手段、效果、学生掌握信息的渠道等,召开小范围调研座谈会,通过问卷及走访调查师生共800余人次。经过调研数据分析,呈现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全员育人未形成合力
  一是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待提升。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工作任务繁重、职责界定不清、社会经验欠缺,常常扮演着“万金油”“高级保姆”“消防员”等角色;二是思政课教师育人功能待挖掘。从思政教育供给侧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抬头率不高、思政课吸引力不够;三是职能部门参与思政教育积极性待提高。一些职能部门各自为战,工作内容条块分割,育人理念淡化。教务、学工、团委等横向部门之间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缺乏信息沟通与统筹协调,发布的教育活动方案主题重复,导致学生参与过多,疲于应付,难以达到应有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全过程育人未有效衔接
  一是育人链条未贯通。从调研中了解到,实习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设计上往往忽视学生校外实习这一特殊时期,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实习期间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优良品质等缺乏可行的措施,造成育人工作前紧后松的现象;二是阶段性承接不紧密。思政教育阶段育人的针对性较弱,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分内容、分年级进行系统性教育;三是忽视过程化管理。随着生源结构,学生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社会阅历日趋复杂多样,高职校思政教育在发挥各类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因人而异”的差异性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三)全方位育人未实现有机联动
  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得到一定拓展,但各领域、各层次的育人联动机制还不健全,思政教育未能充分结合理论、实践、网络、社会育人协同推进,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首先,第一课堂(理论课堂)形式单一。思政课程学习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知识深奥抽象、内容枯燥乏味,方法陈旧老套,融入专业课及课程思政转化意识欠缺。其次,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平台受限。以社团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无法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专业特性高度匹配,使活动流于形式,运行低效。调研发现,思政课授课方式单一,实践教学开展不够,实践基地资源匮乏,以“行走的课堂”拓宽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思路不宽、措施不实;抬头率不高,学生在“情景式教育”“沉浸式教育”中的收获感不够强。在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上有待提升。再次,第三课堂(网络课堂)空间开发不够。主要体现在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政教育”的优势,数字化思政课教学水平不高,网络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增强。可以说,全媒时代,网络育人已成为一种潮流。高职院校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庞大群体,如何应对网络形式单一、内容不足、平台滞后与学生需求多样化之间的供给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第四课堂(社会课堂)开展不够。尽管学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但由于人数多、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和安全性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没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锻炼,这也导致难以从整体上提升育人效果,学生很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接受思政教育相关知识的熏陶。
  二、政策建议:以“四堂联动”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立德”与“强技”这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统筹规划,协同创新,着眼一个“全”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同步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劳动教育力行、职业素养知行,构建“育训结合,书证融通”育人机制,推进思政元素与企业元素的融合并进,实现德技并修。构建学校“三全三育”(全员参与,育人不止于教师;全程推进,育人不止于教室;全面覆盖,育人不止于教材)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养成教育的“大熔炉”。
  (一)强化省级整体统筹,“四主体”全员构筑思政育人“同心圆”
  强化省级整体统筹,全面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成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门审议决策和统筹推进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重大事项,形成全省共同支持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合力,省级区域整体统筹效能明显提升。具体来说,强化省级整体统筹,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解决“全员”的问题。思政教师、高职学生、网络名家、辅导员“四主体”不同角色通过讲“理论”、讲“感悟”、讲“道理”、讲“担当”构筑育人“同心圆”,多方参与方能有效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二)推进布局体系化,以四堂“联”动全过程“链接”高职思政教育“学、用、拓、融”环节
  当前,在省级层面要推进布局体系化,在全省继续布局三全育人“示范校、示范院系、共享基地、示范项目”,形成体系化引领机制,确保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由点到面不断辐射,“三全育人”理念和实践在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深入人心。具体来说,推进布局体系化,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解决“全过程”的问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特点,构建“课堂教学、线下领学、线上自学、实践研学”的思政育人环节,即在大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学起来”;在大二阶段,通过线下领学“用起来”、线上自学“拓起来”;在大三阶段,通过实践研学“融起来”。“学、用、拓、融”四个环节贯穿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理论课堂做好“学”文章、实践课堂做好“用”文章、网络课堂做好“拓”文章、社会课堂做好“融”文章,使教师忙起来、学生活起来、课堂燃起来,完成整个思政育人过程。
  (三)省级层面创新构建“四堂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全方位构建高职思政育人新机制
  要在省级层面创新构建“四堂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内圈抓课堂主渠道、中圈抓第二三课堂、外圈抓社会统筹。通过具体实施省内高职院校思政“四堂一体化”共建、教育集团化思政资源共享等专项计划,建立系列高职思政工作落实机制。具体来说,省级层面创新构建“四堂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解决“全方位”的问题。要按照“突出理论课堂、激活实践课堂、占领网络课堂、用好社会课堂”的总体思路,实行思政教师、网络名师、学生、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四堂联动”,通过“专家+教师模式”筑牢固本之基来突出理论课堂、“党建+团建”提供模拟实践机会以此激活实践课堂、“易班+线上资源”开拓思政教育“微”空间占领网络课堂、“企业+社会”拓展思政教育“大”外延来用好社会课堂,另外,可以打造“思政味”的大学生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从宏观上拓宽学生视野,潜移默化进行思政教育,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新机制。
  诚然,当前贵州高职院校欲在思政教育上取得实效,关键要积极推进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工作机制上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校级落实机制,在形成示范上对标对表中央、教育部新要求,不断深化新认识,着力破解痛点堵点,巩固思政工作重点,升级已有好做法,整体推动贵州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升级版,建设示范区,为实现贵州高职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实践经验。唯有多管齐下,方能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起来”“动起来”“转起来”“火起来”!
  (作者系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政治学博士,教授)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