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特别报道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镇宁自治县第五小学: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打造“第二个家”
教师心语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宁自治县第五小学: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打造“第二个家”
道德与法治教师周记在为学生讲解民法典。
居民钟小欢在给即将进校门的女儿整理衣服。
拔河比赛。
啦啦操训练。
校园一角。
■记者 张光平
易地扶贫搬迁点学校是专门为那些因为搬迁而离开原住地,来到新安置点的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这些学校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投资兴建,旨在确保搬迁学生能够就近入学,享受教育服务。
位于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城区工业大道旁的镇宁自治县第五小学,就是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学校,202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1429名在读学生中,有630余名来自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景宁小区。
“学校刚招生的时候,哪些娃娃是安置点的,一眼就能分辨出来。”9月6日上午,在学校大门处,镇宁自治县第五小学副校长包云峰一边维护家长送孩子入学的秩序,一边向记者介绍,搬迁来的孩子来自该县革利乡、募役镇、六马镇、马厂镇、江龙镇、扁担乡、沙子乡、简嘎乡,爱卫生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衣服看上去有些污渍,在校园里面不会或不敢给老师行礼问好。
据了解,学校老师针对搬迁户子女,从点滴抓起,不管是卫生习惯养成,行为礼貌的培养,还是日常学习的督导,89名老师倾尽所能,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我家孙女去年毕业考上了县城的中学,孙子今年读二年级。送孙子上学就过条马路的事情。”56岁的杨绍华介绍,他家是从简嘎乡搬迁来的,原来孙女在老家上学,从家到学校,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3个多小时。“孙女在这里读书以后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好,她说以后要考大学,然后当老师。”
“杨老伯讲的这种情况,学校还很多,我们就是要让家长和孩子们有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意识。”包云峰介绍,2020年建校至今,学校获得省、市、县级表彰128次,教师个人获得省、市、县级表彰348人次,学生个人获得省、市、县级表彰613人次。
“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是大多数搬迁户走出大山的动力。”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龙表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学校,他们将教学质量提升作为教育保障的中心工作,在选优配强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方式、设置情感课程,确保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能成才”。“我们将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加大法治校园建设力度,让教育有温度,让孩子们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