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汇川区山盆镇人大代表穆荣书:用心用力献真情 同喜同忧获幸福
  ■ 通讯员 丁应波 记者 姚强
  “办好老百姓的事没有诀窍,实干就对了。”这是穆荣书常说的一句话。
  今年38岁的穆荣书,2021年10月当选为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第二届人大代表,他当选代表以来,始终坚持履好职、带好头,用炽热的乡土情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有为”的代表本色,脚踏实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全心全意助力乡村振兴,激情奋斗描绘着山盆李梓发展的美丽“新画卷”。
  创新实践基层治理
  穆荣书刚任山盆镇李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时,面对存在的“大事管不了,小事不想管”问题,他思考,“有没有一个好的基层治理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建引领下让基层治理更有效?”
  为此,他多次组织群众外出学习“取经”,结合李梓村实际,提出了由党员、人大代表、群众为主体的基层治理1.0版本——党群议事小组,通过“五找三进两监督”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在他的助推下,李梓村持续“改造升级”乡村治理路径,创新打造“村管事”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和美积分”治理模式,对党员、人大代表、管事小组、村民组(网格)、群众参与情况分类开展积分管理,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目前,在他的带动下,李梓村已形成管事长—管事小组长—管事员的“村管事”网络,服务1402户村民。
  促进产业更好发展
  原来的李梓村,村民在发展产业上,盲目性、碎片化较重,缺乏规划性和整体性。“改变李梓面貌,就从抓好产业开始。”穆荣书这样想,也这样干。
  他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对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基础设施等开展全面调研,合理提出产业发展布局,并以自营和入股国有企业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探索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子”,先后投资100万元入股汇川农投公司发展红梁产业、50万元打造200亩蚕桑基地引领发展蚕桑产业。
  他又以“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积极与党员群众一起整合资源,打造千亩高粱示范基地、整治五星组76亩撂荒土地、修缮村集体废弃烟叶站等,唤醒“沉睡”资源,将“闲”变“钱”,不断释放李梓村发展活力,2023年,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他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让李梓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
  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穆荣书深知为民履职责任重大,他常说,“办好老百姓的事没有诀窍,埋头苦干实干就对了。”
  以前,李梓村村民经常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来形容交通出行的不便。
  为解决李梓村这一状况,他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把全村走了个遍,在认真聆听群众呼声,了解到整个村发展最大的短板后,他决定建议政府修路,多次向镇党委、政府反映,争取项目资金,与群众一道吃住在工地,协调山林土地、监督工程质量,在他的坚持下,一条条崭新的通组公路硬化通车,彻底解决了20个村民组6402人出行难的问题。
  路通了,他又把精力放在饮水上。他为了寻找安全稳定的水源,不顾山路的崎岖,踏遍了全村高山荆棘;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以外帮内筹的方式,与村内党员一起,组织群众出工出力,终于把自来水引进每家每户。
  一件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穆荣书的努力下得以解决和落实,这充分彰显和诠释了人大代表“肩上有责、心中有民”的担责作为。
  在李梓村,提及穆荣书,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称,“穆支书,是服务人民的贴心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