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聚焦
第06版:平安黔南
第07版:理论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落实党员干部党纪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破除形式主义 让基层治理回归本质
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除形式主义 让基层治理回归本质
■梅小亚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效果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随着治理环境的复杂化,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的影响日益凸显。这种现象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行政资源,还导致了政策执行的偏差,进而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治理形式主义摆在作风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新华社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做出重要指示。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专题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再一次强调了破除形式主义的重要性。
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是指基层治理主体在政策执行、服务提供和社会事务管理实践中,过分强调形式和程序的遵守,而忽略了治理活动的实质效果和对公众需求回应的一种“形式”与“实质”之间的脱节现象。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具体表现为会议走过场、数字造假、“文山会海”等。这些形式主义行为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政策执行的初衷,导致了治理资源的浪费和基层治理效率的下降。如,不结合实际情况,区域问题,文件照搬照抄上级下发的文件。甚至,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往往在文件中虚构事实、编造数据,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严重偏离初衷。这种做法不仅使得基层治理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还让基层干部陷入了“文字游戏”的漩涡,无法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会议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为了显示“重视工作”,频繁召开各种会议,但会议内容往往空洞无物,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这种形式主义的会议文化,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还让他们产生了“应付差事”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效果。
要破除形式主义,须从多个角度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制度和机制、干部工作方式以及治理。首先,简化行政手续和权力下放是根除形式主义的关键途径。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评估,有效减轻基层的行政负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形式主义行为的发生。此外,赋予基层单位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其能够对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应对并提高治理效果。其次,加强考核评估机制至关重要。当前的评估体系迫切需要改革,并引入更科学、灵活的标准。评估应优先考虑实际成果和公众满意度,而不仅仅依靠数字指标,通过这种考核方法上的改革,可以有效引导基层干部将实际工作放在首位,并减少形式主义行为的发生。最后,在治理中推动创新对于打击形式主义至关重要。治理创新是摆脱僵化做法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工具和新型治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并相应地减少形式主义行为的发生。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并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评估基层治理带来的有形效果,从而防止形式主义行为出现。
基层治理的本质在于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破除形式主义,最终要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上来。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治理的所有工作都应当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务实、更加负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确保政策措施能够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实现治理回归本质。通过增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减少形式主义行为的发生。
形式主义是当前基层治理中的一大顽疾,其损害不容忽视。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干部作风、治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措施。最终,基层治理必须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上来,才能实现治理现代化,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