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记者 张永霞
8月20日至25日,贵阳贵安人潮涌动。以“深化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此举行,4000余名海内外嘉宾欢聚一堂,共话教育改革发展,共商交流合作大计。
教育为媒相通相融,跨越山海牵手逐梦。自2008年以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连续举办17年,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为双方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本届交流周在前十六届达成多项共识基础上,以教育交流为纽带,不断推进中国和东盟务实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深化人文交流 架设友谊之桥
“学习中国诗词后,我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艺术,还学到了很多人生的智慧。”8月19日,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演讲大赛现场,来自同济大学的泰国留学生许玟清分享了自己学习诗词的感受及收获。
现场,和许玟清一样,来自泰国格乐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的东盟留学生选手,用流利的汉语生动讲述了他们学习中国诗词的故事。
“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学习汉语来加深彼此之间文化理解的平台。”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帕薇婉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知识因互鉴而进步。依托交流周这一平台,中国和东盟国家以汉语为桥梁,通过举办东盟来华留学生中文演讲大赛,推动青年学生学习汉语、增进友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互学互鉴中深化友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8月23日上午,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人文交流生生不息”主题展区,有着不同肤色、身穿不同服装、说着不同语言的东盟留学生,或驻足观看,或留影合照。
“我很喜欢中文,也很想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我选择来到中国留学,这里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国家。”正在和朋友拍照的明月告诉记者,她来自印度尼西亚,是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大一学生,这是她第一次来贵州,最大感触是贵州天气凉爽,风景好看,美食丰富。
“不摆咯!”“贵阳太凉快了!”正当记者和明月聊天之际,旁边传来几声地道的贵阳方言,原来是两名来自老挝的留学生听到“对贵州的印象”这个问题时,忍不住有感而发。
这样的场景,在这场延续了17年的国际盛会中,不断上演。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或作为志愿者,穿梭于不同的论坛间;或站在演讲台上,动情讲述着与中国的深厚情缘。
多元交流,共创未来。本届交流周以人文交流为主线,围绕“寻美·我眼中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首届中国—东盟千校携手大会”“‘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等主题,举办合作洽谈、产业对接、教育服贸、现场体验等系列活动,交流分享双方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领域的经验和成果,架设起中国和东盟人文相交、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实施创新模式 实现合作共赢
8月21日,贵州电子商务技术学院直播间内,学生廖鑫一边弹吉他,一边用流利的英语向网友介绍贵州特产。
据学院教师陈诚介绍,此次直播展由该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师生组建的直播团队完成,在设计上紧贴“教育+产业”主题,通过电商平台,让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育人方面实地实践,助力黔货出海。
戴上VR眼镜,沉浸式体验贵州桥梁。不远处的贵州交通职业大学VR虚拟课程展示区,中外嘉宾纷纷上前体验并点赞。
“这是我们学校研发的桥旅融合VR虚拟仿真课程,学生上课时戴上VR眼镜,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贵州桥梁景观带来的震撼。”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姬杨告诉记者。
这是贵州以“教育+”作为探索方向,深化多边合作与交流的生动缩影。
作为新亮点,本届交流周创新实施“教育+”项目模式,以“国际产学研用”校企融合项目为重点,围绕“教育+人文”“教育+经贸”“教育+产业”“教育+科技”“教育+文体旅”五大领域,推动中国—东盟之间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教育合作、研旅结合、经贸往来,显著提升交流周服务发展支撑能力。
“教育+人文”,共绘人文交流画卷。通过开展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行动计划,举行“教育+人文”主题展,推动双方高校建立更为紧密合作关系,丰富服务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对外交往第三大支柱内容。
“教育+经贸”,助力地方经济发展。黔货出山出海和跨境电商直播成为本届交流周焦点,活动旨在培养面向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的电商直播人才和留学生,通过教育的力量,为贵州特色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教育+产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举办中国—东盟农职“双高计划”国际合作培训、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果展示,面向参会嘉宾宣传推介贵州特色农业技术和合作项目,推广贵州钢绳等新材料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教育+科技”,数字教育引领未来。遴选省内10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技成果参展,聚焦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和技术成果推广,推动探索建立国际化课程标准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为未来的教育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文体旅”,深度融合激发活力。通过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贵阳路边音乐会·青春丝路”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贵州中外人文交流项目的活力、增进友好往来。
教育携手,多方共进。贵州在持续深化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推动双方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道路上,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扩大对外开放 谱写发展新篇
逛黔绣非遗传承馆、体验木雕制作、学习舞龙舞狮……8月16日,来自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走进铜仁,体验绿水青山,鉴赏民间艺术。
通过沉浸式体验,留学生们感叹于黔东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纷纷兴高采烈地拍照留影。来自伊朗的苏州大学留学生张爱岚表示,会将自己在贵州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带回自己的学校和家乡,与更多的同学、家人和朋友分享。
“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是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项目之一。作为该计划实施项目单位之一,铜仁学院致力于帮助中外青年走进贵州、了解贵州、感受贵州的风土人情,建立和增进彼此间友谊。
与此同时,近段时间以来,来自东盟各国的留学生齐聚贵阳文昌阁,参加“和世界握手”主题音乐会,以歌会友,共话友谊;来自印度尼西亚万隆国际外语学院等学校的近40名师生实地探访贵州,体验剪纸、太极拳、酸汤鱼、药物香囊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以教育为纽带,贵州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越来越深入广泛,学生流动和教育领域人员往来更趋频繁。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将丝路学院办到了柬埔寨,这是我省第一家“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老挝分校,打造老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瓦拉亚隆功皇家大学共建的“经世学堂”完成线上揭牌,这是该院参与共建的首个海外教学中心……
开放办学是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得益于交流周,近年来,我省多所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互访、师生互换、科研合作、共建基地等实质性合作,对外交流“交际网”越来越密、“朋友圈”越来越广。
截至目前,贵州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院校32所(本科17所、专科15所),来黔留学生累计达到23177人次,留学生国别累计覆盖7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占比超过70%。
深化教育合作,携手共创未来。如今,贵州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