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聚焦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区域
第08版:理论
标题导航
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10.66%
图说新闻
贵阳市召开传销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
铜仁中院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座
盘州市首个街面警务工作站投用
哪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军讲人大之三十九
哪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今年,三峡大坝已经建成16年。站在大坝上,看“西江石壁立,高峡平湖现”的美景,毛泽东主席“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变为现实。他生前曾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啊。”现在三峡美景和巨大效益,乃至在今年长江抗洪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就是对一代伟人最好的纪念。
遥想民主决策兴建三峡工程的过程,如今想来仍然难以忘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毛泽东的心中,就已经想象和规划出在长江三峡建设大坝以后的壮美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勘测、规划、设计与科研工作。自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主席先后6次召见“长办”主任林一山,都是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他对三峡工程兴趣浓厚,垂询甚多。比如,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有无可能性?坝区地质基础如何?水库会不会变成泥库?能不能长期使用?要多少投资?等等。
1956年2月,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正在全面开展时,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并乘兴写成《水调歌头·游泳》,使“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成为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美好向往。1958年1月、3月,党中央在南宁、成都召开的会议上又专门讨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等问题。
1970年12月,虽然在文化大革命的环境下,中共中央还是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由于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工程仓促上马,开工后暴露不少问题。葛洲坝工程规模巨大,技术问题复杂。最终建成,说明我国技术人员已有能力修建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积累了经验,为三峡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
1982年,原国家计委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提出准备兴建三峡工程,邓小平说:“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由于社会上存在不同意见,党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1、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2、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在150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11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重庆市认为,150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库回水末端仅在忠县至长寿之间,长寿至重庆间的航道不能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重庆市希望将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会上,178名与会人员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633名代表出席会议。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票664票,未投票25票。当大会宣布三峡工程议案被通过时,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经过全国人大审议,决定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并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三峡工程的建设,倾注了中国几代人的期望和梦想,凝聚了工程建设者的智慧、汗水和热血。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进入二期工程建设,2002年10月左岸大坝全线浇筑到设计高程185米。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闸蓄水,首批机组发电,并于2009年全部建成完工。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中国百姓不仅创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创造了多项可以永载中国乃至世界水电建设史册的世界之最。
而在所有的“世界之最”中,最艰巨的,当属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按照三峡工程一百七十五米正常蓄水位,三峡工程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共20个市县,12座城镇,114个集镇,1632家企业。湖北秭归、巴东和兴山县城,重庆万州的天成以及巫山、奉节、云阳、开县和丰都九个县城全淹全迁。三峡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27万人,工程移民居世界之最。目前,经济持续增长的三峡库区,也进入了历史最快的发展时期。
2018年,正值孙中山先生提出开发三峡设想100周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三峡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于4月24日,考察三峡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峡工程为国之重器,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三峡工程称为国之重器,当之无愧。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孙中山先生一九一八年提出长江开发“实业计划”,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篇,无不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强国梦想。
包含无数中国人奉献和牺牲的长江三峡大坝,不仅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历史纪念碑。三峡工程这个“国之重器”,这座新中国建设丰碑,充分彰显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周大军)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